只要耳鳴過都知道它的不舒服,輕微耳鳴還好,一下子就恢復正常,但是嚴重起來卻是時常聽不見外面聲音。
有耳鳴經驗的人都知道,突然聽不見聲音的感覺很不好,而且會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耳朵,或是哪裡出狀況。
到底為什麼會有耳鳴?耳鳴該怎麼辦?
耳鳴是什麼
講電話、工作會議,甚至只是坐在位子上而已,也會發生耳鳴。耳鳴簡單來說就是,他人聽不見,只有自己聽得見的聲音,與其說耳鳴是在耳邊有聲音,不如說是整個腦袋都感受得到聲音。
不過不用擔心,只要不是太過嚴重或頻繁的耳鳴都是正常現象。全世界大約有10~15%都會有類似的狀況,即便是健康的人也多少會出現幾次耳鳴。
每個人耳鳴會出現的聲音都不一樣,渾厚的聲音、高音、低音,各式各樣都有,強度也都因人而異,但不變的是都會對現實生活造成困擾,即便只是一下子也是。
人之所以會對耳鳴這麼敏感,原因有一部分出在,人的感官有8~9成都是著重在視覺及聽覺,因此只要出現耳鳴,不適感就會特別嚴重。
耳鳴的原因
耳鳴的原因有很多種,簡單舉例來說有五種
- 年齡增長
- 巨大聲響
- 耳屎
- 藥物副作用
- 呼吸道感染
年齡增長
有一種耳鳴是與年齡相關,隨著年齡增長變得明顯或嚴重。原因出在耳朵周圍的神經傳導出現狀況,引起的耳鳴。耳朵退化速度比想像中的還要快,不僅僅會出現耳鳴問題,也會開始聽不太到高頻的聲音,對聲音的敏銳度也會下降,建議年紀稍大的人,每年做個例行健康檢查,保護耳朵的同時,也能確保身體各個器官。
巨大聲響
街道鞭炮聲、耳機聽音樂等等,每個人對於可接受音量的標準都不一樣。以簡單例子來說,有些人習慣音樂開比較大聲,長時間累積下來,不僅耳朵容易受傷,也有可能有造成耳鳴。
聽音樂這個動作看似能放鬆心情,但其實隱藏了危機。路上車子來來往往、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時,因為環境太吵,下意識就會調高音量,而這小小的舉動,起初的幾個月都還無感,漸漸地隨著時間流逝,耳朵開始會出現不適的情況,耳鳴或是聽力下降等都有可能發生。
因為我們身活周遭不時就會有巨大聲響出現,習慣以後也不會特別去注意,為了保護耳朵,如果發現聲音太刺耳、分貝太大,還是將耳朵摀起來會比較好。
藥物副作用
藥物的副作用非常多種,藥物也是造成耳鳴的原因之一,如果是因為感冒時吃藥才有耳鳴,那可以不需要太過擔心。另一種是慢性病患,如果長期服用的藥物會讓人耳鳴不舒服,建議諮詢醫生意見,不要自行停用藥物。
耳屎
醫生不是說過,耳屎會自己排出體外嗎?怎麼會因為耳屎過多導致耳鳴呢?想想看你有沒有習慣會拿棉花棒,往耳朵裡面塞呢?雖然挖耳朵很舒服,但這個動作反而會把耳屎往內部塞,導致身體自然無法排出。如果累積過多的耳屎,也有可能造成耳鳴現象。
洗完澡、游完泳,因為耳朵潮濕會有點不舒服,可以用衛生紙或是棉花棒在外圍將水分擦乾,或是吹頭髮時吹吹耳朵就能水分吹乾。
呼吸道感染
人的五官,眼睛、耳朵、喉嚨、鼻子都是相通的,如果呼吸道感染,就會間接影響到五官,而耳朵就是其中之一。嚴重的話耳朵會出現耳鳴、中耳炎等情況。
小朋友因為耳道較短,如果出現了中耳炎,建議立即就醫,以免影響聽力。
改善耳鳴
耳鳴並不容易改善,因為在於除了疾病導致的耳鳴,都不容易查明清楚,導致治療的成果也非常有限。
改善耳鳴的方法大致上分成三種
- 耳鳴再訓練法
- 紓解壓力
- 藥物治療
耳鳴再訓練法
近年國際間開始流行耳鳴再訓練法,利用內耳式助聽器持續產生低頻或是白噪音等,自己能接受的聲音,幫助自己習慣外在的聲音。目的在於幫助他熟悉周圍聲音,大約持續一年至兩年就能出現效果,並且將內耳式的助聽器拔掉。
雖然花的時間較長,但因為容易看見效果,採用耳鳴再訓練法的人也漸漸變多。
紓解壓力
沉重的壓力容易讓自律神經失調,當壓力長期累積下來,不僅會出現耳鳴問題,也可能會出現精神疾病,像是憂鬱症、躁鬱症、腸躁症等等。
這類耳鳴即便去耳鼻喉科也沒辦法找出根本原因,需要尋求精神科醫師治療。現代人容易因為課業、工作、各式煩惱累積壓力,又沒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紓解壓力,容易因此出現耳鳴。
每個人紓解壓力的方式都不同,不管是玩遊戲、閱讀、聊天等等,只要能放鬆心情,什麼休閒娛樂都沒問題,當然不一定要是休閒娛樂,一直賴在床上睡覺也是不錯的選擇。
藥物治療
因為科技醫療的進步,使得身體出現狀況,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藥。雖然吃藥對一般感冒而言,是最簡單且快速的方法,但是耳鳴卻不一樣。耳鳴即使是吃藥卻無法改善的人還是佔大多數。
關於耳鳴藥物方面,建議尋找成功治療耳鳴的診所,讓醫生判斷該怎麼做才是上上策。
總結
偶爾的耳鳴還能讓人忍受,但長期的耳鳴卻讓人感到不舒服。想要改善耳鳴可以從多方面下手,從簡單容易做的事情開始,像是早點上床睡覺、拉筋等等,一步步改善惱人的耳鳴問題。
那麼我們下篇見囉! 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