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廣受歡迎的娛樂活動,可競技也可休閒,又有益身體健康,簡直百利而無一害,但有時方法錯誤或是意外發生,就有可能造成運動傷害。
對於運動傷害的風險,大部分人都沒能深刻了解。即便世界級運動選手或明星球員因為受傷而退出體壇,也經常在一陣短暫的新聞播報後就此消聲匿跡,讓人忘記運動傷害的嚴重性。
要不是等到損傷才察覺運動方式有誤,後悔也來不及,就是將運動傷害視為無法避免的事,持續用不正確的方式傷害自己,最終面臨可能再也不能自在跑跳的事實。
正所謂有備無患,實際上只要有足夠的認識,運動傷害是能預防的。
運動傷害是什麼?
運動傷害的涵蓋範圍很廣,舉凡跌倒腳踝扭傷、吃蘿蔔手指挫傷、高強度肌力訓練的拉傷等等,到關節的酸、脹、痛、腫、甚至流血的症狀,或是更廣義的將運動當作人體所能做到的所有活動,都能算進運動傷害的範疇。
運動會受傷的部位主要是在四肢,從皮膚可見的傷口、皮下組織的瘀血,到關節處的扭傷、肌肉拉傷,或是深入到骨頭的骨折、脫臼等等都涵蓋在內。
有時候運動傷害僅是組織間的微小傷口,並不一定會有酸或痛的異樣感,然而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並接受治療,可能會讓這微小傷口沒有復原的時間而逐漸擴大,日積月累形成慢性炎症。比如說俗稱「網球肘」的肌腱炎、關節受傷退化的關節炎等等,若不妥善處理,可能影響運動生涯。
常見的運動傷害
外傷:通常是意外事故發生,比如跌倒、與人衝突等等。
挫傷:因為強烈撞擊使組織、血管破裂,外觀可看到瘀血或水腫。
拉傷:錯誤使用肌肉,肌纖維斷裂的症狀。
扭傷:連接骨頭的韌帶被過度拉扯,關節處活動時會有疼痛。
骨折:骨骼因為強烈衝擊而彎曲甚至折斷,一般會找醫生處置。
脫臼:因為衝擊太大,或是韌帶受傷無力支撐,導致骨骼關節錯位。
肌腱炎:肌腱即肌肉和骨骼連接的組織,反覆的受傷與發炎。
關節炎:關節負荷太大而磨損,會降低關節靈活性。
運動傷害的原因及預防
運動傷害多是難以苛責的意外,但確實有些做法可以降低意外發生的機率。運動方式不正確,有時候不但得不到想要的效果,還可能因此受傷。想要健康﹐卻獲得反效果。
運動前檢查這些項目
防患於未然,就是小心不要受傷,才是將運動傷害的後遺症降到最低的方式。在開始運動之前,先確認下列三件事:
身體
頭痛、腸胃不適、飢餓、身上有負傷等,不適合運動的時候千萬不要勉強自己,請盡量不要動到受傷部位。
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應該休息靜養,才能更快痊癒,也避免對損傷部位造成二度傷害。
裝備
服裝穿著輕便、透氣良好的衣物和運動鞋,別穿西裝、裙裝、厚重外套會影響靈活度的服裝,天冷要注意保暖防風,或是穿著運動種類專用的運動服。做較激烈的運動時,耳環、項鍊、手錶等配件最好暫時脫掉。
有些運動需要道具,像是球類運動的球、球拍、球桿壞了頂多不能用,但像是腳踏車、健身器材這種,騎到一半出事的話相當危險,因此別忘了定期檢查,畢竟意外總是突如其來,唯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才能夠防患於未然。
場地
注意場地濕滑、地面坑洞與障礙物,避免摔倒扭傷,還有看清楚在同一個運動場所的人群,不要被干擾也不要去干擾別人。
熱身與收操
熱身的重要性經常被小看,然而實際上,運動前的拉筋與關節的暖身運動可是預防運動傷害的重要關鍵。
不少看似和緩的運動,實際上體力消耗並不低,而且和上班族坐在辦公椅上一整天相比,就算是慢跑也很有運動量了。
若是更激烈的競技球類、舞蹈、游泳等等,暖身操就顯得更重要了。開始前別忘了先拉開筋骨和關節,可以預防許多運動傷害。
熱身能使肌肉、胸肺、心臟等器官進入活化的狀態,促進血液的流通,將氧氣、養分送至全身,做好活躍的準備;順便讓心情從日常或工作狀態中抽離,進入運動模式,全神貫注在運動本身,同時也有助於防止運動傷害,有效提升運動表現。
若沒做好熱身,可能會因為肌肉使不上力而導致拉傷、關節扭傷風險提升,而為了供應運動所需的氧氣消耗量,會造成心跳加快,對心肌、血管帶來一定程度的負擔。
熱身方式
熱身的主要目的在於讓血液循環加速,升高體溫,除此之外,拉筋也很重要。
可以利用暖身操或是慢跑的方式熱身,記得要由慢速開始,逐漸提高速度,讓心跳數平穩的升起來,促進血液循環,直到輕微出汗或小喘的程度為止。
拉筋可以提升肌肉與筋骨的靈活度和柔軟度,並讓關節活動有更多緩衝,減少拉筋或扭傷風險,一般要看運動種類去加強特定部位。
收操
突然的開始或突然的結束,就像對汽車猛踩油門再急煞車一樣危險。在運動後拉拉筋、做些輕鬆的收身操,能幫助身體恢復到休息狀態。
激烈運動後心跳很快的情況下,要先冷卻下來,此時不要直接停止動作休息,最好是邊走邊深呼吸,一邊讓心跳緩和,一邊代謝血液的二氧化碳。
直到喘氣與心跳大致回到正常狀態後,再針對肌肉與骨骼組織做收操 。
收操主要是靜態的伸展操,通常將運動前的拉筋再做一次就好。
拉筋能夠讓聚集在骨骼肌的血流分布回歸全身循環,避免循環不良,同時也具有放鬆肌肉的效果,促進修補運動時受損的肌肉組織,減少運動傷害,並促進乳酸代謝,更快消除運動造成的肌肉痠痛。
適當補充水分
運動會讓身體發熱,因此需要透過排汗來散熱,而排汗會造成體內水分的流失,因此運動時別忘了適量地補充水分,以免出現脫水的情況。
水在人體扮演許多重要功能,水分不足會讓大腦難以集中、神經反應變慢,不僅會提高運動傷害的機率,還可能因為熱氣排不出去而中暑。尤其是炎熱、濕度高的環境下更需注意水分補充。
喝水的時機有三種:運動前、口渴時以及定時補水,溫度最好是接近體溫的溫水,依照少量多次的原則,每次喝一口約100~200 c.c.就好,喝到肚子脹也很難活動。
運動前先喝水可以預先為流汗做準備,口渴時自不必說,代表身體缺水的訊號,但就算再怎麼口渴,也不要一口氣灌太多水。
最後是定時補水,就算沒感覺口乾舌燥,每隔15~20分鐘喝一小口水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也能預防缺水。
不過度運動
運動過度或訓練過度是比不運動還糟的行為。
過量的運動不僅會使效益大打折扣,身心的疲勞、肌肉痠痛,甚至內分泌、免疫系統都可能出問題,間接地影響日常生活。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疲勞性骨折或貧血等症狀,因此一定要多加留意。
疲勞性骨折可能斷送運動員的生涯。有些頂尖的運動員因為超乎常人的訓練量,在骨頭上造成細小裂痕,起初因症狀不明顯而被忽視,直到情況惡化,甚至影響日常生活時才發現,這時候就為時已晚了。
怎樣算是運動過度?
當然和每個人的體格能和主觀感受有關,基本上感到「勉強」的時候,便算是運動過度了,像是跑步太累、舉過重的啞鈴、伏地挺身做完直接趴在地上起不來都是。
要是繼續勉強下去,可能會有胸悶、頭暈、食慾不振、難以入睡、隔天極度的筋肉痠痛或情緒低落等等,一些適當運動後絕對不該出現的症狀,應該適度地調整自己的運動量,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如果你希望體力或技術進步,因此勉強自己超越極限,最後卻造成肌肉、骨骼、心肺能力的受損,反而得不償失。但若只是想活動身體,請記得要適度,累的時候就休息,才是迎向健康的正確之道。
其實調整飲食習慣也是一種方法喔!推薦閱讀:飲食習慣差容易受傷!遠離運動傷害的營養對策
結語
運動是為了身體著想,要是因此受傷了可就本末倒置。
預防的方式除了對運動傷害的類型和原因有所了解之外,最重要的當然是實踐。確定每次運動都有萬全的熱身、多喝水、遵守規則等 ,或視情形補充必要的營養素,才能沒有後顧之憂的享受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