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長輩隨著年紀增長,體力逐漸下滑,行動也漸趨緩慢,社交慾望也慢慢下降……
或是長期臥病在床,缺乏運動且食慾不振嗎?
小心!肌少症可能悄悄地來訪囉!
根據調查顯示,在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5~6人中就有一人罹患肌少症,堪稱老年失能的兇手。
今天這篇文章將會詳細介紹肌少症的原因與症狀,並分享幾個簡易的居家檢測法,如果家中長輩有出現疑似症狀,請盡快就醫,以免病情惡化,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目次
【肌少症的定義】什麼是肌少症?肌少症的好發族群是?
肌少症(Sarcopenia)的全名是「肌肉減少症」,根據2010年歐洲肌少症工作小組(EWGSOP)提出的肌少症定義為:「漸進式的肌肉質量減少與肌肉功能(肌力及生理活動)的降低,可能造成提高疾病發生率、生活品質降低、甚至死亡的症候群。」也就是說,其症狀不僅只是單純的肌肉量減少,更涉及到肌肉力氣減退、身體功能表現等生理現象的變化。
很多人以為,肌少症只會發生在銀髮族,雖然確實久臥在床或是運動量不足的長輩罹患機率較高,然而根據研究顯示,40歲過後,體內的肌肉量平均每十年減少8%,大腿肌力每十年減少10%~15%;70歲過後,肌肉量更是每十年減少10%,大腿肌力則每十年減少25%~40%,因此其實從40歲開始就要注意了!其中男性的流失效率又高過於女性,就連平常行動自如的長輩,罹患肌少症的機率也高達7%,因此肌少症可說是老年失能的兇手。
肌少症有哪些症狀?肌少症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不過肌肉量流失具體來說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肌少症的症狀除了無力之外,還有哪些症狀呢?
實際上根據症狀的不同,可以將肌少症區分為3個等級:
- 肌少症前期
- 只有初步的肌肉量減少,並無伴隨著其他異常症狀。
- 肌少症
- 除了肌肉量減少之外,還有肌力降低或是生理表現低落的現象。
- 嚴重肌少症
- 兼具肌肉量減少、肌力降低以及生理表現低落三種症狀。
罹患肌少症的患者,主要會對日常生活、代謝以及心血管這3大方面造成影響:
降低日常生活品質:容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肌肉量的流失會導致下肢無力,因此患者就有可能出現腳步不穩、容易跌倒、缺乏活力、疲倦等症狀,久而久之,就會更不想運動,甚至併發骨質疏鬆,不僅會對日常生活帶來影響,生活品質也嚴重下滑。
影響新陳代謝,甚至併發代謝症候群等其他相關疾病
肌肉與體內的新陳代謝息息相關,例如:血糖的調節、蛋白質的儲存等,因此有部分患者可能會併發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等相關疾病。
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
家中長輩若同時有肌肉量不足與肥胖問題,則可能罹患「肥胖型肌少症」。這類患者不僅更容易引發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血管相關疾病,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性命。因此為了健康著想,千萬不要輕忽任何一個關於健康的警訊,有任何不適請盡快就醫,千萬不要想著「老了就是這樣」,及早治療才能夠找回健康的生活。
肌少症的徵兆
若家中長輩或自身有出現以下幾種症狀,那可要小心囉!也許肌少症已經悄悄地接近!
- 步伐不穩,容易跌倒
- 時常感到無力、疲倦
- 在室內或平地也會感到行走困難,且速度緩慢
- 無法拿取重物,甚至連毛巾都擰不乾
- 坐下即難以起身
- 6個月內體重無故減少5%以上
尤其是長期臥病在床、缺乏運動、營養不均衡的長者,更要多加留心注意。
肌少症該如何診斷?詳解肌少症的檢測方法
該如何檢測家中長輩是否有罹患肌少症的可能呢?
目前肌少症的篩檢項目共有3個,分別是肌肉質量測量、握力測量以及生理表現評估。除了上述3種方法以外,後面也會教你如何在家中進行簡易的自我檢測,千萬不要錯過囉!
肌肉質量測量
相信大家應該都有聽過身體質量指數(BMI),然而不指身體,我們體內的肌肉也有它的質量指數。計算方式如下:
肌肉質量指數(SMI)=四肢骨骼肌肉質量(ASM)÷身高平方
其中的四肢骨骼肌肉質量(ASM)需要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或是BIA(生物電阻)測量分析。
握力測量
以握力器測量握力,若男性低於26kg,女性低於18kg,則建議進行更進一步的精密檢查。
生理表現評估
生理表現的評估方法有很多,通常會以行走速度作為基準,65歲以上的長輩若每秒低於0.8公尺,就有罹患肌少症的可能性。
通常都會先進行握力測量與生理表現評估,若其中有一項數值低於標準值,才會透過精密儀器測量肌肉質量。下圖是2013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AWGS)建議的臨床篩檢流程,適用對象為65歲以上的長者:
也可以先在家中進行居家檢測後,如果發現有肌少症的風險,再前往醫院接受更進一步的診斷。以下
肌少症的居家自我檢測法
擔心家中長輩,或是自己可能出現肌少症的症狀,卻不知道該不該前往醫院檢查嗎?
這邊教你兩個簡單的居家簡易方法,只要測量小腿圍,即可簡單進行初步的肌少症檢測!
手指測量法
用雙手的食指與拇指圍成一個圓,並框住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圈不起來,代表肌少症的風險較低;相反地,如果可以框住,甚至還有空隙的話,就表示可能有罹患肌少症的機率,建議及早就醫接受更精密的檢查。
皮尺測量法
褪去小腿衣物後,坐在椅子上將腳掌貼齊地面,膝蓋彎曲使大腿與小腿呈90度角,以皮尺測量小腿最粗的腿圍,若測量出來的小腿圍,(50歲以上的)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2公分,就表示有罹患肌少症的風險。注意測量時皮尺需緊貼小腿,而不擠壓皮膚,才能夠量到更準確的小腿圍哦!
肌少症的原因:年齡增長、飲食不均都可能是成因!
文章開頭也有提到,過了40歲以後,體內的肌肉量便開始逐年下滑,接下來將會詳細介紹導致肌少症的原因,只要事前釐清成因,就能夠有效預防。
年齡增長
隨著年紀的增長,體內的新陳代謝效率會逐漸降低,器官也會慢慢退化,進而出現厭食、體能下降、肌肉量流失等問題。體力大不如前後,長輩就會越來越不喜歡出門,不僅是運動量降低,就連基本的社交活動也漸漸地僅止於家人之間,因此別忘了多陪長輩出門走走踏青,就算是鄰近的公園也好,可以幫助長輩拓展生活圈,提升外出的動力。
荷爾蒙的變化
更年期之後,體內的荷爾蒙就會開始出現劇烈變化,例如:生長激素、雄性/雌性激素、胰島素、睪固酮等的分泌量會逐漸減少,進而影響體內蛋白質的合成效率,而腦部的神經傳導也會隨著年齡減少,多重因素加成之下,就會影響肌肉的質量與收縮,進而導致肌少症。
發炎物質的產生
活動量降低,體內的能量消耗也會跟著減少,而腹部臟層的脂肪會分泌許多發炎物質,影響內分泌,加快肌肉的流失效率。
營養與熱量攝取不足
有些長輩的牙齒不好,間接地影響了食慾,或是平常家裡外食居多,吃得少營養又不均衡,那麼肌肉量當然就會漸漸流失啦~尤其是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更是組成肌肉的重要成分,建議可以搭配保健食品一同攝取,幫你顧好家中長輩的健康。
而根據成因的不同,又可以將肌少症區分為以下兩種種類:
原發性肌少症 | 除了年齡老化以外,無特定因素所引發的肌少症 |
---|---|
次發性肌少症 | 因疾病、營養攝取、活動力下降等非單一因素所引發的肌少症 |
根據研究顯示,在台灣,65歲以上長者罹患肌少症的機率約為女性:2.5~6.5%,男性:5.4~8.2%,而且造成肌少症的原因有很多,建議還是及早做好預防,以免老後失能。
總結
只要活著,總有一天都會老,誰不希望長伴在親愛的家人身邊呢?
很多人都會想著年紀大了身體就是會出一些問題,要是輕忽了來自身體的警訊,就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下一篇文章:肌少症可以治療嗎?肌力衰退不要怕,正確的飲食+適量的運動,讓家中的長輩遠離肌少症
將會繼續接著介紹肌少症的治療與預防方法,搭配本文一同閱讀,幫助你與家中長輩享受健康外樂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