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性格內向,還是真的有社交恐懼症呢?」相信點進這篇文章的人,10個當中有9個都抱持著這樣的疑問吧?或許你剛剛錯過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現在感到很懊悔;又或者你正處在某個氣氛和自己不搭嘎的社交場合,只好躲到廁所滑手機。無論如何,在社交能量稍微回復以前,不妨先留一點喘息的空間,接下去看看「社交恐懼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吧。

內向還是社交恐懼症?


所謂的內向、外向並不是在形容人的性格,而是一種「適合的社交方式」或稱「能量的方向」。具體一點來講,內向者在社交時會消耗能量,外向者則會從社交獲取能量。內向者會花費大量時間思考、自省,外向者則必須持續和外界交流並接受刺激。

內向者在社交場合中適合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只要把自己有限的社交能量用在對的地方,給對方一個好的聆聽、回應,就不會覺得自己在社交場合中處於弱勢被動了。一個「成熟的內向者」會散發出溫和有自信的感覺,有時候你可能覺得自己明明什麼也沒做,卻能受到不少人的喜愛與尊敬喔。

其實內向、外向就只是一種天生的習慣差異,以及適合的社交方式不同罷了。也因為如此,內向的人不代表一定會對社交場合感到抗拒,而且更不能直接跟社交恐懼畫上等號。

社交恐懼症的定義


我們常常會開玩笑說自己是社交恐懼症「社恐」,但社交恐懼症其實是一種精神醫學正式認定的心理疾病,正式名稱為社交焦慮失調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簡稱SAD)。社交恐懼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和它比較相似的心理疾病還有懼高症(特殊恐懼症)、強迫症,以及恐慌症等等。

簡單一句話概括社交恐懼症,就是「害怕社交、逃避社交」。而更詳細的定義,我們可以參考一本常用醫學指南《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的內容:

  1. 對特定社交場合抱持強烈而持續的恐懼與焦慮
  2. 害怕自己表現不適宜,導致羞辱與困窘
  3. 在恐懼環境下感到焦慮,可能表現出恐慌的生理症狀
    (臉紅、心跳加速、心悸、發抖、多汗、口吃、頭暈、胸悶、呼吸急促等等)
  4. 理解到自己的恐懼是過度且不合理的
  5. 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人際關係,且患者為此感到困擾
  6. 未滿18歲的患者,症狀持續至少6個月以上
  7. 以上症狀無法以其它疾病說明

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在台灣大約佔人口10%到15%,比起憂鬱症人口的5%高出許多,算是非常普遍的疾病。就跟大部分的心理疾病一樣,社交恐懼症還是得看當事人的工作、生活、人際關係有沒有受到影響才能判斷確診。反過來說,也有很多並沒有正式就診的人,還是在生活中為社交恐懼症所苦。

因此,我們在討論社交恐懼症時,客觀的確診條件只能作為有限度的參考,真正重要的還是個人生活實際發生的狀況和感受。下面我們就站在社交恐懼的角度,感受一下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怎麼樣的困難吧。

對「消極的訊息」過度解讀


社交恐懼症的特徵之一,就是對用字遣詞特別敏感,很容易就會認為對方話中有話,執著在這個點上並把它過度解讀。我們先來假設一個情境,在久違的國中同學會上,以前的老同學們一一來找你聊天:

「嗨XXX好久不見!咦,上次我們約烤肉你怎麼沒來?」
「很久沒聯絡了,講一下你最近在做什麼啊?」
「去廁所這麼久,我們還以為你先回家了!」

以上這些話從字面看起來是再正常不過,並沒有責怪、攻擊的意思,可是重點其實是在聽的人身上。社交恐懼者在第一時間,會把對話中「消極的訊息」往負面的方向解讀。例如,上面的對話傳達出「沒參加」、「沒聯絡」、「不在現場」這些線索,雖然它們只是陳述事實,但都是否定句,多少帶有一點消極的味道。而這種負面的線索在社交恐懼者的思考方式當中,就很容易被放大或不當連結。

還記得小學的回家作業有照樣造句嗎?社交恐懼者永遠都在心裡重複的照樣造句叫做「別人……所以我……」

「別人有參加烤肉,所以我沒參加很奇怪。」
「別人有保持聯絡,所以我等於跟大家失聯。」
「別人都還在聊天,所以我不應該先離開。」

所謂的恐懼,也可以解釋成太過在意某樣東西,而對社交的恐懼感除了太在意別人的目光,更可以說是太在意那些「無形的」社交規矩。其實有沒有去烤肉又如何呢?根本不會有人認真在意,對方當下可能只是很自然的找一個話題而已。但社交恐懼者就是會對談話中的隱藏訊息特別敏感,甚至為此感到自責,無形中累積非常大的壓力。

10種社交恐懼症的情境


社交恐懼的發作情況不只在聊天而已,即使沒有開口,別人有意無意的關注,也可能給社交恐懼症的人巨大壓力。以下是生活中會遇到的10種社交恐懼症類型:

對人恐懼

對人恐懼是最典型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不僅沒辦法順利建立人際關係,而且還會認為原因出在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足,並陷入自責的循環裡。身處學校或職場時,如果看到其他人的感情很好,他們也很容易覺得自己格格不入,並逐漸對團體產生疏離與排斥感。

演講恐懼

在台上演講就會緊張到發抖,覺得腦袋一片空白。因為需要上台演講的場合大多和結婚、升遷等人生大事有關,所以也是最多人求助醫生的社交恐懼症類型。演講恐懼的人平常不一定會害怕社交,甚至可能在職場春風得意,只不過站在眾人面前講話成了他們唯一的弱點。

赤面恐懼

就是指容易臉紅的人,一旦感覺自己受到周遭關注,害羞尷尬的情緒波動就會讓臉部的微血管擴張。然而赤面恐懼對自己的臉紅是有一點自卑心態的,要是被旁人指出「你臉紅了」,即使說的人沒有惡意,聽在他們耳裡也會像是被調侃一樣,容易因此對社交抱有更深的抗拒。還有一種「多汗恐懼」也是類似的情形。

電話恐懼

害怕接電話、講電話的一種社交恐懼症,在辦公室裡面最常看到。辦公室是很安靜的公共場合,因為害怕電話內容被別人聽到,所以漸漸對電話產生厭惡甚至恐怖,進而對工作造成影響。此外,現代人寧願傳訊息也不喜歡講電話的傾向,也被認為和電話恐懼有關。

聚餐恐懼

聚餐恐懼容易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這類型的人只要吃飯的樣子被看到就會緊張,所以假設大家有朋友常常拒絕飯局邀約,可能就是因為這個緣故。而且聚餐恐懼的患者與對方的關係越親近,表現出來的症狀往往越嚴重,因此可以想像他們在和伴侶約會時會有多麼困擾了。

視線恐懼

視線恐懼的「視線」包含兩種,一種是害怕別人的視線,受到他人注目時會覺得尷尬、無地自容,另一種則是害怕自己的視線讓對方感到不快,所以不敢和談話的對象眼神交會。因為講話的時候會東張西望,所以視線恐懼也可能被誤會是沒有禮貌的人。

書寫恐懼

「字跡透露個性」大家想必都同意,也有人認為寫字是一種很私密的行為,因此衍生出書寫恐懼這種類型。特徵是在別人面前寫字時手會不自覺顫抖,一方面擔心自己字跡潦草,一方面也可以解釋成對個人的寫字習慣暴露而感到抗拒。發展到嚴重一點的,甚至在沒有人的情況下也會寫字發抖。

腸鳴恐懼

空腹時,腸胃蠕動擠壓氣體和液體,發出的聲音稱為「腸鳴」,也就是餓肚子的咕嚕聲。在開會、演講等重要的場合,它就像個不定時發作的警鈴一樣,光是擔心發出聲音可能就會造成某些人的擔憂與壓力。腸鳴恐懼的人要到肚子裝滿了才會安心,所以可能會在非吃飯時間也一直往嘴巴裡塞東西。

公廁恐懼

公廁恐懼有一個可愛的別名叫做「膀胱害羞症」,指的是太過在意附近的人,而出現排尿困難的情況。譬如上公共廁所的時候要是發現隔壁有人,或是外面在排隊等待,就很容易緊張到上不出來。有很多人不喜歡在公司或公共場合上廁所,除了潔癖之外,也可以說是有一點公廁恐懼的傾向。

體味恐懼

腋下、口臭、汗味等等,因為體味問題而認定自己會被周遭嫌棄,不但會有「所有的人都在躲我」的這種妄想症傾向,自己也會藉故主動逃避和人來往。體味恐懼容易在特定的場合發作,例如曾經被約會對象聞到過味道,可能從此就會對談戀愛這件事留下陰影,甚至連朋友獨處時都會覺得不自在。

社交恐懼症測驗


雖然社交恐懼症的測驗標準有時很主觀,難以用數字判斷,但這些測驗的意義在於幫助可能有社交恐懼問題的人下定決心,進一步尋求心理諮商、身心科等專業協助。

測驗一

以下20種情境,讓你感到不安的程度分別是多少?

完全沒有感覺:0分
還算可以接受:1分
咬著牙撐過去:2分
只想馬上逃走:3分

  1. 在公共場合講電話
  2. 參加3到5人的團體活動
  3. 和老師或上司交談
  4. 在一群人面前發表感言
  5. 參加10人以上大聚會時
  6. 在別人的注視下寫字
  7. 和不太熟的人講電話
  8. 和不太熟的人當面交談
  9. 和陌生人初次見面
  10. 公共廁所裡有人
  11. 集合時最後一個到
  12. 站在人群中心
  13. 在會議上發言
  14. 參加大型考試
  15. 反駁不熟的人的意見
  16. 和不熟的人目光交會
  17. 主動提出邀約
  18. 辦理商品退貨
  19. 拒絕態度強硬的推銷員
  20. 在公共場合吃東西

10分以下:正常人
10到20分:及格邊緣
20到40分:中度社交恐懼
40分以上:重度社交恐懼

測驗二

你會擔心自己的某些行為受到旁人關注嗎?
如果會的話,自己會不會覺得這樣的反應不合理?
你一直都花很大的心力忍耐、克服這個情況嗎?
這樣的情況有妨礙到工作、生活,並帶給你痛苦的感受嗎?

如果以上4題都回答「YES」,那不僅表示你可能已經罹患社交恐懼症,也代表你應該盡快到身心科報到,或是找一位領有資格的心理諮商師聊聊天了喔。

最後

社交恐懼者就好像被迫離開水裡的魚一樣,即使最後沒辦法飛上天空跟小鳥聊天,也絕對沒人有資格說他們不夠勇敢、不夠努力。雖然「怨天尤人」在一般人的印象裡是負面的,但對於社交恐懼者而言,說不定反而是一種正向的練習目標。為今天也在社交戰場上奮鬥著的勇士們,致上最誠摯的敬意(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