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冒汗、心跳加速是你我都可能在緊張或焦慮時出現的症狀,但如果遲遲沒有辦法停下,而且症狀加劇導致無法過生活、工作,這很有可能就是過度焦慮到恐慌症發作了。在外人的眼裡可能會很難理解,但在恐慌症發作時會讓患者感到極度的害怕、恐懼,身心上的強烈壓迫感,甚至有即將死亡的感覺。別擔心,小編聽到你的煩惱了,這篇文章要帶你認識恐慌症,讓你更了解這不算少見的疾病,必要時能夠幫助自己或是周遭的人。
恐慌症的原因
為什麼會患上恐慌症呢?其實這是到現在還有很多學者都有爭議的話題。雖然明確的病因還尚未發現,但平時的壓力累積、基因遺傳、童年創傷、個性、體質、社會心理、腦內傳導物質等等都與恐慌症的病因有相關性。雖然這並不代表曾經在童年受到家暴的人,都會因此患上恐慌症,而實際有空慌症的病患也不一定達到上述所說的特定病因,這只是要讓大家對於恐慌症有個概念。
恐慌症的病患在生理上,交感神經相對人群較容易興奮、容易對刺激反應過度、受到刺激時也較難以適應。恐慌症發作的爆發點可能與誘發因子有相關聯,像是化學物質或是情境的刺激,對於一般人來說並無影響,卻是恐慌者患者誘發發作的因素之一。
研究還發現,基因遺傳是明顯的病因。如果一等親是恐慌症患者,那子女罹患恐慌症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4~8倍。
恐慌症的症狀
- 冒汗
- 發抖
- 呼吸急速
- 感覺快窒息
- 胸口不舒服
- 心絞痛
- 心悸、心跳加速
- 頭暈
- 失去現實感
- 感覺自己快要失去控制或發狂
- 感覺自己快要死掉
- 渾身麻木、僵直
上述的症狀突然出現,並在10分鐘內達到最高峰,且持續幾十分鐘左右就可初步判斷為恐慌症發作。因為其他疾病也可能會有以上的症狀,為了避免誤判,所以在至少發作過一次之後,合併是否有發生下列的狀況:
1. 持續擔心下一次的發作。
2. 持續害怕下次發作給自己造成的傷害。
3. 因為擔心下一次的發作,而改變生活方式。
恐慌症的治療
緩解方式
當恐慌症發作時,坐下休息並運用腹式呼吸法來放鬆全身,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抑制自己的負面想法,並提醒自己「恐慌症並不會讓自己死掉」、「自己並不會因此發瘋」,持續告訴自己很快便會沒事,便可以緩和許多。如果還是沒辦法改善,則可以服用醫生開的藥物。
藥物治療
到醫院諮詢,醫生通常會開BZD類藥物,這類藥物還具有抗憂鬱的效果,是國內最常被使用的抗焦慮藥物,安全性也高。另一種最新型的SSRI是新是抗憂鬱藥,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是被廣泛拿來治療憂鬱症的藥劑,後來臨床上發現這類藥物在治療恐慌症的療效優異。而很常聽到的百憂解,反而副作用是最多的。
心理治療
使用認知行為治療,主要讓患者了解自己的錯誤認知,以及教導可能誘發恐慌症發作的不建議行為,並合併放鬆肌肉、呼吸訓練等技巧。雖然並沒有一定適合哪些患者,但是數據顯示經由心理治療後的患者,復發機率是低於藥物治療的。
恐慌症的預防
在一次的恐慌症發作之後,你會想要試著逃離這種恐怖的經歷,會想要改變生活方式,像是出門的時候都希望有朋友在身邊等等,對於生活有著巨大的轉變。不過正確的預防方法是要記得釋放平時的壓力,改善那些導致恐懼、害怕的觀點。像是改變自己急躁的性格,時時提醒自己要放慢腳步與生活步調,多做一些會讓自己有愉悅感的事情,例如培養興趣(鑑賞音樂、園藝、運動),來分散注意力。另外,也可以將自己的情緒抒發於寫日記、部落格,在將正向、肯定自我的語句貼於自己看得到的地方,當自己壓力大、情緒差時可以改善。
在飲食方面,應該要少攝取咖啡因(咖啡、茶類……)或是酒類等等有刺激性的飲食,多吃蔬果富含營養的食物。
總結
恐慌症是不少現代人會面臨到的疾病,不管是自己或是身邊的人,都有可能正在尋求著不同管道的協助。當恐慌症發作,盡可能地放鬆身心,以正能量的思想讓自己安心,並以呼吸法輔助。這篇文章,小編帶你認識恐慌症,這個無形卻可能存於你我心中的疾病。不要擔心與緊張,平日做好預防,懂得尋求第三方協助,便可以朝著改善的方向前進。
祝你有個開心健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