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有人說:「你是不是有強迫症啊?」大多數人對於強迫症都不太陌生,因為一些小事情看不順眼,而感到渾身不痛快,或是身體跟腦中的指令不一致,難以克制自己的某些行為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症狀。
難道這就是強迫症嗎?
究竟強迫症是什麼?
又會什麼會有強迫症呢?
讓我們一起看來了解,這家喻戶曉的疾病-強迫症吧~
【強迫症的定義】強迫症是什麼?
強迫性精神官能症簡稱強迫症(英語: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縮寫:OCD),屬於焦慮症的一種。患者會違反自我意識,反覆做出一些無意義的行為,藉此消除心中的焦慮。例如:你是否有過「突然想起家門好像忘了鎖,想回家看一下」,或是「不確定出門前是否關了瓦斯,忍不住想回去確認」這類的經驗呢?曾有上述經歷,難以控制自己一再地進行確認,或是無法不去在意某種情況等,那你就有可能是患上了強迫症了。
強迫症患者雖然有意識到自己無意義的行為,但卻無法控制自己,甚至一再地反覆進行,宛如大腦與身體分離一般,原先是為了消除焦躁,久而久之卻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
強迫症的種類
強迫症的症狀又分為四種:
強迫意念
可能以前曾經發生過什麼恐怖的經驗導致自身會不停地回想到當初的陰影,或是想像自己生命有危險、怕親人受傷等,為了消除那份不安及恐慌感而重複相同的動作。
強迫動作
可能沒有任何強烈恐懼的原因造成或是陰影,但就是會在某些事物上面感到特別的不順眼、不舒服。比如說一直覺得很「髒」的感覺,所以不斷洗手或洗澡、對做過的事情覺得疑惑不安需要重複確認,或是東西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擺正或是重複確認等。
強迫意向
看到一些事物會在腦中出現的一些莫名衝動的傷害行為,像是付諸暴力之類的想法,但患者不會去實際行動。
強迫情緒
碰到會讓自己害怕焦慮的事情,或是受到周遭的人否定、指責,就會無法控制情緒變得失控、暴怒可能還會傷及他人。
是什麼原因患上強迫症?
長期累積精神或是身體上的壓力,再和一些內在因素重疊,就可能觸發強迫症發作。例如生活的變化、上學、找工作、結婚等,又或是人際關係的變化。其主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神經傳導物質失衡
指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多巴胺等分泌異常或是不足,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就會出現憂鬱、心煩、焦慮等症狀,進而引發憂鬱症或是強迫症等心理疾病。
2.心理因素
可能與童年成長過程中因為受到家人或是師長的不肯定及批評,因而造成心理層面的防備心態,變得容易去過度解讀、反應造成的強迫行為。
3.基因遺傳
根據研究顯示,強迫症的患者通常家族裡也有強迫症的病史,但是否有直接的關聯性還是有待確認。
強迫症可能會有哪些行為
強迫症的症狀像是強迫觀念或是想法缺乏理性,無法從腦海中消除所造成的〝強迫行為〞,這裡介紹幾種比較常見的強迫症特徵:
被害妄想
明明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卻總是擔心會被加害而不敢離開家裡,會不斷地檢查報紙或是電視新聞,確認自身周遭是否有事故發生,更甚者會與附近的人或是警察做確認。
囤積症
就算是明顯用不到的物品也會以「覺得這個東西總有一天會用到」的理由而留下,導致家裡堆積了滿坑滿谷的無用物品。
上述幾種症狀都有可能是成長期曾經生過一場嚴重的大病,或是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嫌棄過,也有可能曾經失去過什麼重要的東西進而引起的心理疾病。
潔癖
因為過度害怕細菌汙染而不停的洗手、洗澡、洗衣服、打掃,可能連門把跟扶手都覺得髒,一碰到就會立刻衝去洗手直至破皮也不會停止。
重複檢查
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反覆確認窗戶、瓦斯、家電用品……等開關是否有關上,而且一定要親手確認。
嚴守順序
不管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按照自己決定的步驟來執行,如果不按順序做就會焦躁不安,且不論何時何地都要用相同的方式去執行。
要求對稱
任何物品擺設都要對稱,有一點不對稱的狀況就會開始焦慮,想要將其擺正。
上述的強迫症患者通常都沒有什麼患病的原因跟契機,只因某些事物觸發患者本身強烈的違和感,進而引發他們想要重複進行特定動作的慾望。
如何診斷自己是否患上強迫症:
強迫症患者通常與其他精神疾患者相同,大多都不知道自己已經患病,也因無法與他人傾訴煩惱及疑慮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
這邊提供一個簡單的測量表,請參考以下症狀,判斷是否患有強迫症:
- 不管怎樣都覺得手很髒而不斷地清洗手部
- 會不斷地想要「確認」某件事
- 為反覆的思考及行動所苦
- 長時間不停地做相同的一件事情
- 所有物品都要按照順序排列或是一定要對稱
- 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荒謬卻無法停止
如果你有發生類似以上的問題,就有可能是患上了強迫症。只要有患症的可能性,建議諮詢專業人士或是至精神科就診。
強迫症如何治療?
目前治療的方法分為兩種:
藥物治療
最常使用的藥物就是SSRI,主要是一種抗憂鬱症的藥物,有助於維持大腦中血清素的平衡,安全性偏高,基本上也不太會引發副作用。須配合醫生指示長期服用,如持續12週左右仍未有改善可能就需考慮搭配三環類抗抑鬱藥一起使用。
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即使初期看不到效果也千萬不要擅自停藥,基本上需持續1~2年左右的藥物治療,不然就算有效也有再次復發的可能性。如果自行判斷停藥,可能會加重病況甚至延長治療,建議耐心地配合醫生指示慢慢治療為佳。
認知行為治療
目前被認為是高度有效的治療法,方法主要是了解患者如何對應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狀況,透過談話或是策劃一些療程讓患者正視自己的病情,是一種相對溫和的治療方法。最常見的是「暴露反應阻絕法」,就是讓強迫症患者暴露在容易引起病狀的環境下,但讓他們制止自己強迫症犯病時會做的行為。例如:手髒了不去洗手、書架亂了不整理、順序顛倒不重新擺放等狀況,來練習讓自己的恐慌及焦慮不安感慢慢消退。在這類的治療中,讓患者漸漸地意識到自己不需要〝強制做這些沒有意義的重複動作〞,循序漸進地改善病症。但患者與治療者本身需要有相對的信賴,才能提高患者本身接受治療的意願及意識。
如何陪伴強迫症患者
除了就診治療,親友也是陪伴患者的重要角色。在幫助患者治療期間,首先需要對於這個病狀去做詳細的了解,對疾病具有基本的認識,並抱持正確的觀念,才能同時給予幫助。
- 了解患者目前的病情
- 如果患者本身性格上較為脆弱盡量減少責備,需站在相同立場給予鼓勵一起克服問題。
- 對於患者的病情不要抱持過度的罪惡感及責任感。
- 要持續的給予幫助與支持,不可以因為病狀有過度的情緒起伏。
- 可以給予患者治療上的幫助,但在做認知行為治療時需要患者自己去實行克制不可以插手幫助。
- 讓患者繼續維持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節奏,也可以視狀況些許改變。
- 要給患者適當的喘息空間,不可以過度強制治療。
如何改善強迫症
除了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我們還可以透過飲食及生活習慣去做改善。
飲食:
雜糧及蔬菜類
可以補充一些含鎂的礦物質蔬菜,比如說紫菜、菠菜;而雜糧中的瓜子、燕麥、核桃、腰果等富含維生素B6,都是可以幫助身體放鬆趕走抑鬱的食材。
水果類
如果大腦的血清素不足或是失衡就會容易精神低落憂鬱、暴躁,所以可以吃一些富含維他命B6的食物,像是香蕉、芒果、金黃奇異果等,不僅能減少憂慮使心情變愉快,有穩定情緒及幫助失眠的作用。
魚類
可多選擇深海的魚類,魚油中富含omega-3脂肪酸,可以抗焦慮、舒緩緊張的情緒。
生活習慣:
除了上述的飲食之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同樣有助於改善強迫症,例如:
- 充足的睡眠品質
- 定期門診追蹤、服藥治療
- 學習放鬆的方法
- 規律的運動
總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有可能會有一些類似強迫症的行為,比如說是看不過去公共區域的不整潔,或是對一些事務有些許執著,非要按部就班的動作。但只要沒有危害到身體或是心理狀況,都只屬於個人的小偏執而已。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行為已經無法控制,甚至會危害到自身或是周遭的人,建議盡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才能夠及早治療解決問題喔!!希望閱讀完本篇的你都可以不要為心理疾病所苦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