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腸病毒的季節,電視新聞、網路媒體都會開始提醒民眾勤洗手的重要性,學校的洗手台也會貼著勤洗手步驟,就能遠離腸病毒的提醒。這時家中如果有小朋友,家長們都會特別擔心,小孩拿到什麼就先往嘴裡放,地上爬一爬又抓東西吃,時常把一堆不知名的細菌吃下肚,再加上小孩本身的免疫力不強,這時就容易感冒,而其中最害怕的就是腸病毒。
到底為什麼每到夏天,就會有腸病毒出現呢?我們時常聽到的腸病毒到底是什麼?
腸病毒是什麼?
腸病毒指的是,容易在腸道裡滋生的病菌,一年四季都有,但因為它比較喜愛在高溫的環境,也提高了在夏天的出現率。腸病毒影響的可不只是腹瀉這麼簡單,之所以每到夏天就會提心吊膽,是因為感染腸病毒後,出現的症狀與一般感冒類似,持續幾天後突然病情惡化。
腸病毒只是一個統稱而已,目前已知的腸病毒種類多達68種,即便是同一種類型的腸病毒,在每個人身上出現的症狀也不相同。
因此,為了避免腸病毒,最好的方法還是勤洗手,並且定時打掃家中環境,才不會讓腸病毒有機可趁!
流行性病毒:腸病毒
不只是亞洲會發生腸病毒,歐美也是每到夏季就會開始流行腸病毒,根據美國的統計,每年約有1000~1500萬人感染腸病毒,其中最少都會有3~5萬人因此住院治療。
台灣因為天氣較為潮濕炎熱的關係,幾乎一年四季都處於腸病毒的流行季,到了4~9月則是高峰期,其中7月的感染人數最高。腸病毒的感染力強,傳染途徑也多樣,進入流行期間後,如果發現在學校班上發生腸病毒,也會為了避免擴大感染,也可能採取停課的動作。
目前還沒有方法能有效根除腸病毒,而腸病毒又剛好不怕酒精,也因此最推薦的還是使用洗手乳或肥皂勤洗手。
腸病毒的症狀
腸病毒會引響人體的上呼吸感染腸病毒後,最輕微的症狀是發燒,嚴重時可能會引發器官衰竭,同時也會對皮膚、組織黏膜造成傷害,如果不小心讓病毒進入人體中樞神經,則有可能出現腦膜炎、腦性麻痺等症狀,需要多加注意。
腸病毒主要引發的症狀有這兩種。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會讓口腔、手、腳出現紅疹,有時也會在手、腳的指甲附近,指縫間、膝蓋、手肘、屁股等處,出現小水泡,還有發低燒的可能性。正常來說只要3~7天就能消腫,但如果放置不管,有可能會因為紅疹併發口內炎,使身體不適,開始上吐下瀉,症狀變更嚴重。當自己身體出現不適情形後,請立即就醫,才不會讓體內的腸病毒繼續繁殖,影響了健康。
因為兒童感染腸病毒的比例較高,也因此手足口病較常發生在兒童身上,主要是感染腸病毒71型,才會出現手足口病。
皰疹性咽峽炎
同樣也是因為腸病毒所造成的發炎,潛伏期大約是3~5天,初期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出現,會突然出現高燒,喉嚨也有泡疹出現。兒童感染後會明顯有不愛吃飯的狀況,脾氣也會變得比較暴躁,這時就該注意。
因為喉嚨會出現紅腫發熱,每吞一口口水都像是酷刑般,才會連飯都不想吃,但是不吃飯、不喝水,身體會因為缺乏營養變得更虛弱。正常情況下大約2~4天就能退燒,1個禮拜就能恢復健康,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好好吃藥休息,那麼也有可能使症狀惡化。
但是不能因為症狀消退,康復了就因此鬆懈,即便身體好了,體內還是會殘存些許病毒,同樣具有感染性,不能馬上鬆懈。
衛福部每個禮拜都有統計腸病毒的數據,透過統計數據可以發現,民眾因為勤洗手,大幅減少了感染腸病毒的人數。
勤洗手是好習慣,只要繼續維持下去,不只減少感染腸病毒的機率,更能減少感冒機率。
不只該擔心小孩感染,大人也要小心腸病毒
腸病毒雖然普遍被認為,是小孩子東摸摸西摸摸,又愛亂把東西往嘴裡塞,才會吃進腸病毒的,其實大人也會感染腸病毒,特別是因為腸病毒的感染途徑多,且感染性強,時常都是小孩傳給大人,變成全家人一起中標的情況。
想要抵擋腸病毒,最好的方法還是勤洗手,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要記得戴口罩。雖然說要減少腸病毒的感染機率,但是因為台灣天氣潮濕悶熱,時常天氣大太陽又沒半點風,一流汗就全身黏踢踢,整個人渾身不自在,要長時間戴著口罩,是件不容易的事。
出門在外工作,難免經常出入人多場所,甚至是路過醫院診所而已,不小心將外頭細菌帶回家中,如果不洗手就抱家中的小孩,或是東摸西摸,讓家中寶貝把細菌吃下肚,就有可能感染腸病毒。
總結
從小到大,身邊隨時都有水資源可以運用,隨處都能看見勤洗手的標語,時時刻刻提醒勤洗手的重要性。手時常觸碰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像是門把、椅子、手扶梯,這類都普遍讓人覺得,外表也沒有鏽蝕、缺角痕跡,外觀看起來票漂亮亮的,應該不會太髒,而事實剛好相反。
這類東西因為每個人都在摸,反而潛藏了更多細菌,如果不勤洗手,可能會把外頭細菌帶回家中。
勤洗手,出入人多場所配戴口罩,不要亂摸東西,才是減少感染腸病毒的最好方法。
腸病毒該如何治療?
勤洗手預防腸病毒勝於治療,關於腸病毒,你應該知道的幾個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