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素累積在身體裡,會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生活。我們吸入的廢氣與致病因子、食品中不合格的添加物、化妝品與清潔用具的化學成分,每天都暴露在充滿有害物質的環境之中。
正常來說,身體本來就有排毒機能,肝臟負責將毒性降低,再透過流汗、呼吸、排泄器官將毒素排出。然而一旦因為免疫力不足、循環不佳、代謝減緩,排毒的機能減退,這些毒素就會干擾生理機能,造成精神低落、煩躁、體力衰退、消化不良、失眠等不一定很嚴重,但總是會妨礙生活品質的狀況。
究竟有害的毒有哪些物質?
人體又是如何排毒的呢?

排什麼毒?


毒,就是所有身體不需要的物質。
所有事物都求中庸,不多不少剛剛好,一旦過量,再好的東西都會有害。咖啡能提神醒腦,但喝太多可能會失眠、心悸、頭痛;人不能三天不喝水,但是喝太多也會水中毒、頭暈、痙攣甚至昏迷;吃藥能治病,但超過安全量,就和毒物沒兩樣。
而毒的來源大致分為「內毒」「外毒」兩種:

內毒

內毒是人體新陳代謝必然產生的廢棄物,就算是世界上最健康的人也要面臨的生命活動。內毒有死亡的細胞、二氧化碳、蛋白質與脂肪代謝後的無用產物、膽固醇、自由基等等,只要你還有呼吸,細胞還要呼吸,就會產生毒素。

外毒

外毒則是外來的有害物質,生命的四大要素陽光、空氣、食物、水都有可能因為過量或受到汙染,成為會傷身的毒素;而只要小量就足以危及生命的物質,才是一般所說的毒藥。像是過量曝曬陽光輻射易引起皮膚癌,空氣中有飄散的流感病毒、病原菌、灰塵、過敏原、二手煙,含氮和含硫的汽車廢氣,飲食中形形色色的添加物、農藥、酒、藥物、重金屬等等,都是容易傷身的外來毒素。

被誇大的毒性


看到這裡,你是否一陣毛骨悚然:「我們生活周遭這麼多有毒物質,怎麼辦?」
事實上不用太過驚慌,人體並沒有脆弱到一接觸到毒素就中毒或發病,只有當累積的毒素量超過身體耐受上限,才會用不舒服的症狀表示求救警訊。所以正常人並不需要特別做什麼,日常中產生的毒素既不會一直堆積在身體裡,也不會有健康危害。當然如果你處於亞健康狀態,經常為某些生理問題所苦惱,那麼考慮「排毒」,好好進行一次身體大清掃,說不定能不藥而癒。

人體的排毒器官


人體的結構非常精密,幾乎所有日常生活中會面臨的毒,身體都有相對應的處理方式,排毒餐、排毒運動等也都只是在激發原有的排毒機能。和排毒有關的五大器官是肝臟腎臟肺臟皮膚以及腸道,在排毒過程中各司其職。

肝臟


肝臟嚴格來說並沒有將毒排出,不過卻是最大的「解毒」器官。毒素的吸收或產生,不能馬上排出體外,可能會在循環系統內待上好一陣子。而肝臟中含有大量酵素,用來將高毒性或脂溶性廢物合成或分解成毒性較小的物質,降低危害。而且雖然在中和毒素時肝細胞會損傷,但肝是少數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器官,幾天內便能恢復。

肝臟能解的內毒,主要是蛋白質在代謝之後會產生有毒物質的氨,會在肝臟被轉換成尿酸和尿素,毒性會降低到10萬分之1以下;外毒如藥物、酒精、咖啡因等過量傷身,便會被肝臟中和成影響較小的其他物質,若是脂溶性會加入親水端,方便隨著汗水或大小便排出體外。在代謝毒素的過程中需要輔酶、維生素B群和鋅、鎂、錳等礦物質,且會產生自由基,需要維生素A、C、E、類黃酮等抗氧化劑保護肝臟細胞。肝臟也負責脂肪和膽固醇的代謝,當血脂過高,會對肝臟中和毒素的功能造成阻礙,因此降血脂的食物或多運動,減輕肝臟負擔,能讓解毒功能維持正常。

腎臟


腎臟是排毒的主力器官,腎小球會將血液中的廢物如尿素、毒物、藥物過濾掉,和多餘水分、電解質一同排出體外。

正常人平均一天過濾180公升的血液,其中絕大多數的有用物質會被回收,所以每日排尿量大概在1.5公升左右。腎功能壞掉的病人需要頻繁洗腎,是因為一旦失去過濾血液的排毒功能,毒素累積在體內,一星期內就足以致命。所以每天2公升的飲水量,沒事多喝白開水,增加尿液排泄的次數,能減少有毒物質在體內的累積量,保持體內環境的清淨。

皮膚


皮膚是表面積最大的器官,排汗除了能幫助散熱,也是排毒機制之一,汗腺能將不用的廢物、氨、尿素、尿酸、乳酸、鹽分和水一起排出。而且皮膚作為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透過油脂分泌、角質層代謝等功能,讓皮膚維持在弱酸性,擋住體外的細菌、微生物、病毒的侵入。流汗量很少的時候汗水很快就會蒸發,並不代表皮膚沒在排毒,不過運動增加流汗確實能加速毒素排除。還有保持皮膚清潔,別讓代謝廢物、細菌、病毒或保養品化妝品殘留在皮膚上,就能促進排毒效率。

肺臟


每天吸入的空氣儘管會在鼻腔黏膜初步過濾,呼氣時也能排出一些毒素,但是只要空氣不好,排出量就遠不及吸入量。常見的二手菸更是積存在肺部就難以排出的麻煩毒物,提升呼細器官的病變風險,讓菸害或空汙更受重視。

咳嗽或生痰是肺臟的主要排毒方式。身體會因肺與呼吸道黏膜受到的刺激誘發黏液產生,混合吸入肺部的異物形成痰,再以纖毛運動送到呼吸道上端接近食道的部位,然後通常就會順著吞嚥動作送給到胃中;只有當毒素過多或是呼吸道感染,痰的分泌量增多,才會以咳嗽的方式加速排痰。肺臟排毒的能力比起腎臟偏弱,最好還是以預防的方式為主,戒一手、二手菸,空汙嚴重時戴口罩,假日到森林等空氣良好的地方走走、做深呼吸,都能幫助肺部排毒。

腸道


食安問題惹得人心惶惶,忙碌壓力大的生活節奏害消化不良,讓腸道的排毒愈來愈受重視。將替腸道的「清除宿便、改善便秘」說是排毒,和腎、肺、皮膚「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或毒素排出體外」的排毒不太一樣。腸道負責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成分,因食物殘渣而成的糞便雖然多是不需要的毒,但從頭到尾都沒有吸收的東西,自然不用排出。勉強算是「排毒」的部分,只有肝臟解毒後的一些代謝產物會從膽汁會釋放到腸道。蔬果殘留的農藥、加工食品的非法添加、海鮮的重金屬或是藥物、酒精、咖啡因等等,能穿過腸壁進入體內的這些毒素,最終還是靠肝臟解毒後,再從腎臟或皮膚排出體外。

腸道重要的是抵擋毒物入侵的工作,所謂空腹24小時、檸檬水等替腸胃排毒的方式,都是靠著改善腸道健康,減少有害物質吸收,以及補充肝、腎、皮膚在解毒、排毒時所需要的營養,來間接幫助身體排毒。

「排毒」的好處


當你理解了人體的排毒機制,就能明白坊間所說的「排毒」,其實有下列幾層意思:

  • 讓腸胃和肝臟休息
  • 提升肝臟的解毒能力
  • 促進排汗、排尿
  • 改善血液循環(廢物多隨血液循環全身)
  • 營養均衡,確保身體能正常排毒

而這一切都從減少有害化學物質的攝取開始,所以飲食改善是排毒的一大關鍵。藉由嚴格的禁食和有機蔬食餐之類的飲食計畫排毒,不僅能維持體內的環保,還能促進新陳代謝,獲得減肥、免疫力增強、腸胃環境改善、過敏或慢性病舒緩,打造健康人生。

結論

你是否對「排毒」有更多一層認識了呢?
我們的生活暴露在大量的有毒物質中,身體每日每夜都要為排毒辛勤工作,別一不小心就累壞了自己。排毒是為了回復身體的健康,不過預防勝於治療,比起排毒,如何安排無毒且營養的飲食計畫更加實際。

下一篇文章:讓健康回來的三階段排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