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邊是否有你重要的人,也是憂鬱症患者。他可能不知從何時開始,長期變得鬱鬱寡歡,對任何原本喜歡的事都提不起勁了呢? 這是憂鬱症患者們的有苦難言,並不是他們想要變得你以為的負面,而是因為生病了!讓我們一起認識憂鬱症,拉你重要的人一把!
目次
憂鬱症的定義
憂鬱症是現代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又稱為憂鬱性情緒失調,是各種心理失常中罹患率最高的一種心理疾病。它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呼籲需特別重視的三大疾病之一。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統計,憂鬱症的平均發病年齡為32歲,也就是平均工作的黃金階段時期。
憂鬱症讓患者自身或是周遭的人,通常會與「憂鬱低落的狀態」混淆,而難以察覺。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憂鬱症的臨床九大症狀若同時出現五項(含)以上,並且持續兩個禮拜以上,就可判斷為憂鬱症。
憂鬱症的原因
引發憂鬱症的病因通常錯綜複雜,可能會牽扯到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項的相互機制。憂鬱症的發病,主要為身體的體質影響,但要論主要誘因,則是外界及心理因素。所以當其中一個條件出了問題,人連帶都會受到影響。
從生理上來看,憂鬱症的原因,可能和人腦的異常活動很有關係。根據臨床研究,當腦部的兩大情緒協調神經傳導介質:血清素及腎上腺素分泌不足時,導致功能表現過低,就容易引起憂鬱症。
造成血清素及腎上腺素不足的原因,像是內分泌、荷爾蒙失調等都會有影響。其他,遺傳基因方面也發現了,憂鬱症的特殊基因,有可能造就出易得憂鬱病症的體質。
其實,生理、心理狀況加上外界環境的因素,很多時候只需要一個小小的事件就足以成為導火線,例如:一句話、一個動作等等,而造成隱性憂鬱症患者的病發。
憂鬱症的分類
憂鬱症的分類有各種說法及理論,為了讓讀者容易理解,以下將以條列式說明各種憂鬱症的類型。
輕度憂鬱症
低落性情感疾患,又稱為輕鬱症,有長期病慢性的憂鬱症狀,但症狀較不嚴重,發病期間為兩年或是兩年以上。
患者雖有持續一般的生活及工作能力,但其病症仍然會干擾患者的身心。可能讓人易常心情低落、想法負面、提不起勁等等。
重度憂鬱症
重度憂鬱症,又稱作重鬱症。症狀嚴重,可能會對於過去喜歡的活動都失去興趣及動力,例如:睡眠、飲食、旅遊等等。無法正常生活與社交,有明顯的功能障礙,情緒低落與退縮自卑導致無法外出。
其他例如:認知、行動遲緩和嚴重的自殺傾向,甚至是出現幻覺或是併發妄想症,都是重度患者可能會有的情況。
次發性憂鬱症
次發性憂鬱症相較於原發性憂鬱症,是因為生理上的各種原因所導致。常見的例如:腦部方面疾病,腦中風、帕金森氏症、腦瘤等等,都是高比率會觸發憂鬱症的疾病。內分泌方面,例如:甲狀腺機能過低、腎上腺機能過高等等。
除了併發引起的憂鬱症,藥物所引起的憂鬱症也算是次發性憂鬱症。例如藥物的濫用,像是安非他命、興奮劑,或是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物的患者,也是容易引發憂鬱症的族群。
原發性憂鬱症
1.第一類型
明顯的誘發因素所引起,突發重大事件或是外界刺激的打擊所影響,例如:親人過世,小時候管教過嚴、家暴事件等等,都算是明顯的誘發因素類型。
2.第二類型
憂鬱、負面的個性使然。有部分的人總是有著鬱鬱寡歡的特質,就算是自己喜歡的事物或是事情發生,就像是船過水無痕般,開心的情緒短暫乍現後馬上又墜入低落的情緒谷底。
負面情緒及價值觀的偏差,容易使人有長期的憂鬱情緒產生。擁有這些特質的人就容易引起憂鬱症。
3.第三類型
基因遺傳影響所引起。近年來在精神醫學界中的最大突破之一,就是發現憂鬱症是跟遺傳基因有關連的。研究報告指出,因遺傳基因所造成的憂鬱症,對於某些人而言,像是無可抗命的宿命,在一定的年齡就會憂鬱症發作。
但若你發現家族中,有憂鬱症病史的親戚也不要太過擔心,醫生也呼籲,預防憂鬱症,環境及性格觀念上的改變對於預防有著絕大的影響。後天的努力,像是補充魚油攝取DHA、可以抗憂鬱的食物(像是菠菜、毛豆等等),都是不可少的。先明白自己有的家族病史,也許可以早一步預防,對於病症更機靈,其實並不是想像中的壞事。
產後憂鬱症
新手媽媽在產後的一個月或一年以上不等,被診斷出的重度憂鬱症。研究數據為約有10~15%的女性有產後憂鬱症。近年來的研究指出,適時補充保健食品,像是含有DHA的魚油等,對於抗產前產後憂鬱方面,是很不錯的選擇。
季節性憂鬱症
有著季節的週期,在通日缺乏陽光出現的情況發病,而到了春夏之時,憂鬱的症狀便會消失,就是屬於季節性的憂鬱症。目前有光照療法,以及基本的抗憂鬱藥物結合心理治療法加以治療。
憂鬱症被隱性的風險高
憂鬱症是容易讓自己及身旁的人,甚至是醫生誤判的疾病之一。有憂鬱傾向的症狀在不自覺當中長期累積,連發病後都合理化為「一時的情緒失落」,這是不少憂鬱症患曾有的情況。
憂鬱症的症狀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臨床九大症狀包括:
- 情緒低落
- 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
- 體重下降或上升
- 嗜睡或失眠
- 精神、運動遲滯
- 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 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 專注力、持續力及記憶力降低
- 持續的負向思考、經常想到死亡。
上列症狀如同時出現5項(含5項)以上,並持續超過2周,即可診斷為憂鬱症。
其他的像是
- 提高酒精或是藥物的使用
- 極端的情緒改變
- 易忽略個人責任或是自我照顧
- 焦慮、易怒
若是自我診斷結果發現,有過半數的上述症狀,那就要提高警覺,必要時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協助。
憂鬱症常常因為症狀看似不嚴重,就被忽略而延遲就醫,所以平時的症狀自我檢測,就變得非常重要!
憂鬱症的共患疾病
精神疾病
- 強迫症:67%的病患有憂鬱症的併發。
- 恐慌症:50~60%的患者有憂鬱症的併發。
- 重大創傷症候群:48%患者有憂鬱症的併發。
- 焦慮症:8-39%患者有憂鬱症的併發。
身體疾病
- 巴金森氏症:
憂鬱症是巴金森氏症病友很常見的精神疾病。根據統計,約有40%的巴金森氏症病患患有憂鬱症。巴金森氏症患者因為腦部甘胺酸功能改變,加上多巴胺神經元有退化的現象,易造成憂鬱症的併發。 - 糖尿病:
糖尿病患易得憂鬱症,憂鬱症患者易得糖尿病,兩者共病率高。憂鬱症病患有些人會以過度飲食來發洩心情,而有些更是因為對食物成癮,而引發暴食的症狀。加上不想運動、外出,無法以運動改善血糖吸收,導致血糖控制破功。
其他像是中風、停經症候群、痴呆等也是常見的憂鬱症共患身體疾病。這些併發疾病,容易在臨床上被輕忽,也就容易讓病患的病情雪上加霜。所以,絕不要忽視疾病所併發的憂鬱症症狀!
易發病的族群
容易得到憂鬱症的是哪些族群呢?當你發現自己是下述的族群之一,就應該要有一些對憂鬱症的警惕!
- 歷經重大危機或是遭逢劇變者:例如失業、家破人亡、財務危機、退休等。
- 長期人際關係緊繃、有很深的挫折感的人:在人際關係上容易相處不洽,像是在學校或職場遭人排擠、婆媳問題、夫妻親子問題等等,較容易得憂鬱症。
- 具有特殊性格的人:有完美主義、神經質、易恐慌,或是有邊緣性格的人,難以在化解問題及情緒抒發上找到方法,而導致憂鬱症。
- 家族基因遺傳:家族中有憂鬱症病史的人,有一定的機率罹患憂鬱症。
- 有經期症候群、產後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的女性:女性在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男性的約兩倍,經期、產後,及更年期是女性保養的重要三時期,不只是身體,心裡更是需要注意!
- 患有其他慢性病的人:例如癌症、癡呆症等等的慢性病,易激發出患者的憂鬱症狀,陪伴患者的家人,可多加注意!
總結
憂鬱症在台灣的盛行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也清楚告訴了我們,這是一個需要被接納及理解的疾病。不要放棄得到憂鬱症的人,藉由認識與了解,適時給予陪伴及關懷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