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共同的心情,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都可以永遠維持漂漂亮亮。胎記雖然會對外觀造成影響,可是因為大部分的胎記嚴格來說都不算疾病,所以醫生通常也只能指示「先觀察一陣子」,爸媽也別為此太心急了喔。這篇文章會告訴你如何判斷胎記的好壞,並且介紹常見的胎記原因與種類!
目次
胎記需要治療嗎?這3點判斷良性惡性
寶寶身上的胎記往往特別顯眼,但爸媽要怎麼知道該不該帶去看醫生呢?除了擔心病變影響健康以外,胎記造成的最大問題就是美觀了。大家不妨根據以下3點,來判斷胎記有沒有就醫治療的必要:
胎記外觀急遽改變
我們可以把胎記想像成火山一樣,不管死火山還是活火山,都表示那個位置的皮膚或血管細胞曾經處於很活躍的狀態。至於異常的細胞會不會再次開始活動,或者有沒有危險性,其實只能透過長期觀察,誰都沒辦法保證。
只要發現胎記外觀急遽改變,包括「面積增大」、「顏色加深」或者「形狀變得不規則」這三種情形,就表示細胞可能還在暗地裡活躍當中,需要盡快接受診斷治療喔。
位於臉上的胎記
還有一種情況:假設胎記位於臉上,並且蓋過眼睛或鼻口的話,也需要特別注意。因為人的臉上有很複雜的神經分布,所以胎記也可能導致某些神經性疾病。還有某些胎記形狀是立體的(例如:血管瘤),要是蓋過鼻口的話,有造成視覺與呼吸阻礙的風險。
為了美觀與自信
就算胎記對健康不會造成影響,但還是可能帶來美觀跟自信的問題,因此爸媽當然也會希望積極處理。只是我們要了解,這個時候的概念就不是醫療而是「醫美」了。
醫美領域的胎記治療,其實健保給付與否都還只是小問題而已。最該審慎考量的地方在於雷射或手術對身體造成的負擔,以及成效是否可能不如預期。建議各位爸媽,如果考慮治療寶寶身上的胎記,務必事先經過小兒科醫師評估同意後,再前往皮膚科詳細諮詢!
常見7種胎記類型
雖然都叫做胎記,不過根據胎記的特徵和外觀不同,其實還分為好多種類。常見的胎記有「色素型」和「血管型」兩種類型,讓我們先從最常聽到的「蒙古斑」開始介紹吧:
蒙古斑
特徵:色素型胎記、長在屁股附近、會慢慢變淡
蒙古斑的外表就像瘀青一樣,原因是「黑色素細胞增生」屬於比較深層的平面胎記。有的蒙古斑會自己消失,有的蒙古斑不會;而隨著年齡增長,顏色都會慢慢變淡。值得慶幸的是,蒙古斑大多都長在屁股、腰間、背部等等沒那麼顯眼的地方,所以還不至於嚴重影響美觀。
順帶一提,蒙古斑的名字由來,是19世紀一位德國醫師在日本看診,誤以為好發的都是蒙古寶寶才如此命名。事實上不只台灣,根據統計超過8成的亞洲寶寶,出生的時候都有蒙古斑。
鮭魚斑
特徵:血管型胎記、鮭魚色的小紅斑、通常不需治療
血管型的胎記以「鮭魚斑」為代表,有1/3到1/2的機率出現在寶寶身上。顧名思義,鮭魚斑最大的外觀特徵是淡紅色的平面斑點,容易出現在額頭和後頸,呈現不規則的形狀。鮭魚斑大部分在2歲以前就會自動消失,屬於暫時性的胎記,因此通常不需要治療。
血管瘤(嬰兒血管瘤、草莓血管瘤)
特徵:血管型胎記、長得像小血泡、上小學前自然消失
雖然「腫瘤」兩個字聽起來有點可怕,但其實嬰兒血管瘤是屬於良性腫瘤,不會對寶寶健康造成影響。血管瘤在嬰兒期會慢慢變大,不過在5歲以前就會自然萎縮消失,一般來說不需要特別治療。只是如果血管瘤破掉流血,或者長在眼睛等重要器官附近時,就需要請醫生看一看了。
先天性黑色素痣
特徵:色素型胎記、大面積的痣、注意紫外線防曬
長痣的皮膚部位是很敏感的,平常要特別注意防曬,避免紫外線造成刺激。如果發現身上的痣突然面積增大,甚至加厚突起的話,就應該視為病變的徵兆,盡早接受檢查和治療喔。
咖啡牛奶斑
特徵:色素型胎記、咖啡色淺層斑點、與罕見疾病有關
需要特別一提的是,咖啡牛奶斑和罕見基因疾病「神經纖維瘤」之間的關聯。小朋友身上如果同時長出「6顆以上,直徑超過0.5公分」的咖啡牛奶斑,就有就醫檢查並持續追蹤的必要。不過這樣的情形發生機率小之又小,媽媽爸爸們大可放心!
太田母斑
特徵:色素型胎記、長在單側臉頰、紫青色的班點
葡萄酒色斑
特徵:血管型胎記、深紅色長在臉上、建議盡早治療
胎記部位要注意防曬!
如果長胎記的地方在臉部或四肢,那麼平日就必須特別注意防曬才行。皮膚之所以會長胎記,表示這個位置細胞特別活躍。假設長期曝曬在紫外線之下,胎記部位的皮膚比較容易病變,也會提高皮膚癌的機率,所以要小心別讓胎記曬到太陽了喔。
延伸閱讀:【2023年最新】PTT、Dcard網友推薦好用陽傘總整理🌤這樣挑選&保養陽傘,面對紫外線也能撐起優雅形象、零死角防曬超涼感!😎
最後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胎記的資訊,小編建議大家除了諮詢醫師以外,也可以加入臉書社團或者上PTT媽寶板、醫美板,閱讀網友們的實際心得。
胎記的別名又叫做「天使的吻痕」,有很多人把胎記視為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選擇一生與胎記和平共處。而下定決心積極治療胎記的人,也祝你有辦法旗開得勝,成功找回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