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往往讓患者感到搔癢難耐,既難以忍住不抓,抓了又容易加重病情、細菌感染,這兩難的狀況,到底該如何是好呢?接續上一篇異位性皮膚炎的介紹,這次我們要來看異位性皮膚炎的中西醫治療及改善方法,以及日常照護時要注意的地方,無論是正深受其擾的你、家人或朋友為患者的你、抑或是純粹求知心旺盛的你,都千萬不要錯過囉!

什麼!你已經錯過上一篇的介紹了嗎?趕快先閱讀:
好癢!異位性皮膚炎會傳染嗎?有哪些症狀?和脂漏性皮膚炎、蕁麻疹有什麼不同?

異位性皮膚炎的西醫治療

至皮膚科就診後,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不同,醫師大多會建議採取以下幾種治療方法,接下來就讓小編為你一一說明吧!

異位性皮膚炎初期

保濕劑

維持肌膚的水分,主要功用為保養,症狀改善效果有限。

類固醇藥膏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外用藥,具有消炎、止癢、血管收縮等作用,但長期使用會導致皮膚萎縮、變薄,因此建議只塗抹在需要治療的部位,勿塗抹於整片皮膚上

口服抗組織胺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藥物,可有效止癢,不過病情嚴重發作時,效果可能就有限。

異位性皮膚炎中度至重度期

口服類固醇

口服類固醇可以迅速控制症狀,但副作用也相對較強烈,通常只在病情極為嚴重時短暫使用

免疫抑制劑

由於不含類固醇,在臉部、皮膚皺褶處等,容易受到類固醇副作用影響的部位,會使用局部免疫抑制劑;若無法局部控制症狀,則會使用全身性的免疫抑制劑來穩定病情。

照光治療

如果使用外用藥膏及口服藥物後,病情未獲明顯改善、身體仍有大面積濕疹的話,可以再加上紫外線照光治療,藉由紫外線調節免疫反應的作用,達到抑制發炎、緩和紅疹的功效。

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可抑制免疫系統減輕發炎,療效穩定,對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而言,是較理想的治療方法。目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的患者,可申請使用生物製劑;不符合的患者,也可以自費申請。

濕敷療法

透過將保濕成分和藥物密封在患處的方式,強化肌膚保濕、緩解搔癢、改善發炎狀況,也可以降低類固醇藥膏的使用量、提升睡眠品質。不過,務必在醫師的指示下執行,確認藥物的劑量多寡、合適的保濕產品種類、以及濕敷時間的長短;若自行決定、沒有配合醫師的指導及監控的話,很有可能反而增加皮膚感染的風險哦。

異位性皮膚炎的中醫治療


相較於西醫的治療方法,以擦類固醇或口服藥物為主,大多只能一時緩解搔癢感、減緩發炎,在中醫傾向從根本處理。而在中醫學的角度裡,肺主皮毛,異位性皮膚炎正屬於「肺系疾病」,因此只要從肺對症下藥,對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就有所幫助。

根據每位患者的症狀及嚴重程度,處方會使用不同的中藥藥材:

清熱利濕
木通、生地黃、黃連
養血潤燥
當歸、何首烏、山茱萸
健脾去濕
茯苓、薏仁、白朮

若患者情緒不穩定,中醫師也會視情況加入有助鎮靜安神的藥材。有任何疑問,建議直接至中醫門診或診所,詢問專業的中醫師,不要自行抓藥。

異位性皮膚炎的居家照護

除了透過前面介紹的治療方法來改善、控制病情之外,日常生活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免病情加重。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吧!

定期修剪指甲、睡覺包紗布或戴手套


由於容易發癢,將指甲剪短可以減少搔抓皮膚造成的傷害,尤其睡覺時,可能會無意識地搔抓,無法控制力道,除了將指甲剪短之外,也可以於患處包紗布,或是戴手套就寢。

去除環境中的過敏原


塵蟎及灰塵是環境中常見的過敏原,需定期打掃、更換患者寢具等,並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空氣中的過敏原,加上台灣氣候潮濕,建議再搭配除濕機,將相對濕度維持在50~60%左右為佳。另外,動物毛髮、皮屑也是常見的過敏原,因此家中也不適合飼養會掉毛、掉皮屑的寵物,例如:貓、狗、鳥等。

避開飲食中的過敏原


飲食方面,常見的食物過敏原有牛奶海鮮堅果類等,但因每個人的過敏原不同,如果想詳細了解患者對於何種食物過敏,可以藉由抽血測試來分析。若某種食物吃了後,會導致患者強烈的過敏反應,建議盡量避免。

勿過度清潔


過度的沐浴或清潔,會導致皮膚更乾燥,因此不建議使用肥皂、清潔劑,洗澡時也不能使用太熱的水,沐浴乳則建議挑選溫和pH值中性的產品,洗完澡後要立即擦上乳液保濕。

情緒及壓力控管


情緒及壓力也是導致病情加劇的關鍵之一,可以透過培養興趣與親朋好友聊天等方式,抒發情緒、排解壓力,也建議家人、朋友以耐心陪伴患者度過發病期。

吃益生菌有幫助嗎?


不少人都說益生菌對於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有幫助,這是真的嗎?其實有不少臨床實驗表示,益生菌可以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病率,但並非每一種益生菌都有效,只有鼠李糖乳桿菌、且每次服用的劑量需含100億個活菌才比較有幫助,有興趣的人,務必於購買時仔細挑選。

總結

希望這篇文章,有讓你了解更多有關異位性皮膚炎的知識~異位性皮膚炎是台灣皮膚科門診求治的第一名,深受其擾的患者不在少數,而對患者與患者的家人來說,與異位性皮膚炎的相處,往往是一場長期抗戰,別忘了多給予支持與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