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及登頂這項興趣廣受各大年齡層的喜愛,然而卻不是人人都能勝任不同海拔高度所帶來的考驗,明明滿心期待享受山林間的風景,卻越爬越覺得頭暈、頭痛、噁心!?其實不是你沒睡飽或著涼了,而是出現高山症!若是輕忽它的嚴重性,很可能丟了小命,想要開心出門平安回家,出發前一定要先掌握高山症的大小資訊!
目次
認識高山症成因
高山症的正式全名為「高海拔疾病」,意指當為在高海拔(大約在2100公尺以上)低氣壓的環境中,人體肺泡與血液中的氧氣分壓會形成差距,使單位時間內肺泡擴散到毛細管的氧減少,動脈中氧分壓與血氧飽和度跟著下降,進而出現缺氧現象。
當身體組織中供氧不足,初期會出現頭暈、頭痛以及嘔吐等較輕微高山症狀,若是突然及持續嚴重缺氧,則可能發生昏迷、引起更嚴重的高山症腦水腫及高山症肺水腫病變。
通常在海拔2100公尺以上的高度才會出現高山症,不過根據健康狀況也可能因人而異,比方說患有心臟病、二尖瓣或長期慢性缺氧等患者,可能在1500~2000公尺就會出現頭痛等不適症狀。
高山症有哪些症狀?如何判斷?
了解高山症的基本成因之後,接著要介紹高山症的症狀,目前將常見的高山症狀分為三種,根據身體對環境的適應度不同,不適現象也有所不同:
I. 急性高山症
最常見的高山症類型,通常在抵達高地後6~12小時出現,約24小時後可自行緩解。
此階段因為體內血氧不足,刺激呼吸中樞加速換氣,引發呼吸性鹼中毒後會陸續出現頭痛、噁心等高山症狀。根據症狀的輕重程度還可以再細分為3個等級:
- 輕度症狀:頭痛、頭暈、食慾不振、噁心、失眠、周邊水腫
- 中度症狀:嘔吐、頭痛、尿量減少
- 重度症狀:意識不清、步態不穩、呼吸困難、肺部囉音、發紺
- 判斷指標:頭痛及嘔吐。
II. 高海拔腦水腫
若缺氧情況已到達使腦部血管擴張的地步,腦部血流量會增加,進而使顱內壓力上升,出現嚴重頭痛或噁心等症狀,則急性高山症很可能已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此階段還可能出現嗜睡、昏迷、出現幻覺、意識不清、步態不穩……等症狀。
- 判斷指標:步態不穩,如無法腳尖對腳跟直線前進,就應立即下降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否則患者很可能在數小時內陷入昏迷。
III. 高海拔肺水腫
導致高山症患者死亡的關鍵,通常在海拔2500公尺好發,且發生率與海拔高度成正比。主要為腹部氣體的交換功能變差,加上肺動脈壓上升與肺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嚴重不適。
此階段除了會心跳加速及呼吸困難以外,初期還可能伴隨胸悶、發痰乾咳、疲倦……等症狀,到了晚期則會轉為窒息感、咳血、極度虛弱、肌膚發紺。
- 判斷指標:就算在休息狀態下,不適症狀依然未能獲得緩解。
另外,在同樣的海拔高度,夜晚的氣壓會比白天低,所以判斷是否有高山症症狀應以夜晚為準。
預防高山症的3大原則
基本上人體需要花3~5天才能適應高海拔環境,如果身體跟不上海拔變化的速度就很可能會出現高山症,因此建議體質較差或曾有高山病史的人,在行前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課,以下整理了預防高山症的三大原則:
① 確認自己的體質與健康狀況
其實高山症發生與否及其嚴重程度最主要取決於個人體質,建議登山客們事先衡量自身情況,尤其以下列出的對象特別容易受高山症影響,若你剛好符合這些條件,更應該好好注意:
- 心臟衰竭:由於心臟功能受損,就連在平地都會出現氣喘、運動耐力變差、疲倦等症狀,在未能控制病情的情況下,建議不要突然置身高海拔區域。
- 慢性阻塞性肺疾: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一種,氣體將無法通暢地進出患者的呼吸道,因此建議不要輕易挑戰氧氣稀薄的高海拔區域。
- 肺動脈高壓:若肺動脈壓力越高,則會對心臟造成越大負擔,一旦心臟無法有效地將足夠的血液輸送到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全身的血液會處於缺氧的狀態,容易引發氣喘、中風、心肌梗塞等症狀,處於高海拔區域會相當危險。
- 糖尿病:由於身處高海拔的葡萄糖代謝率較高,再者氧氣濃度低也會影響胰島素的敏感度,很可能造成低血糖的狀況,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挑戰高峰前也應當注意。
- 孕婦:考量到懷孕超過36週後可能出現妊娠高血壓、妊娠毒血症或妊娠糖尿病等症狀,且有可能隨時準備待產,不建議懷孕週數過高的孕婦出遠門及從事高難度旅遊活動。
② 謹慎規劃爬山速度
如要前往高海拔地區旅遊,建議活動前30天內可陸續至海拔約2000~3000公尺的地區停留2~3天以上,避免身體因海拔高度突然增加而出現不適。超過海拔2750公尺後,則建議每天向上的高度不要超過500公尺。
③ 事先做好行前準備
✅ 飲食方面
避免喝酒、服用安眠藥或鎮靜劑,因為酒精及藥物成分會破壞中樞神經系統的運作,進而影響肺部換氣功能及改變意識狀態;另外也不可抽菸,吸菸會減少人體吸入的氧氣量,並增加肺動脈壓,會加重在高海拔環境的不適反應。
✅ 行動方面
- ▪️ 登山途中一定要注意保暖,並減少從事劇烈、高耗氧活動,避免消耗體內的血氧含量。
- ▪️ 視人數搭配適當數量的專業嚮導,而嚮導應熟悉路況,並清楚高海拔疾病緊急處置與位處高山可尋求支援的管道。
- ▪️ 晚上休息的目的地應低於白天活動時的高度。
✅ 行囊方面
可以攜帶折疊式加壓袋、氧氣瓶或是由專業醫師開立的處方箋,對付高山症的常見藥物有以下幾種:
- ▪️ Acetazolamide:又稱丹木斯,為急性高山症之預防或緩解的第一線用藥,它可促使呼吸變快、增加換氣及血氧濃度,有助於加速適應高地環境。
不過由於屬於磺胺類藥物,對磺銨劑過敏、患有肝或腎功能衰竭者、孕婦、或蠶豆症患者不可服用。 - ▪️ Dexamethasone:含類固醇的藥物,針對無法使用丹木斯的人所用的藥物,不過使用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副作用,例如高血糖以及免疫抑制的族群等。
- ▪️ Nifedipine: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主要用於預防或治療高海拔肺水腫,可藉由降低肺動脈高壓以預防及改善肺水腫症狀。特別注意的是,此藥物也可能擴張至體循環的周遍動脈而造成全身性低血壓,可能副作用包括頭痛、心悸、噁心、熱潮紅、水腫等。
- ▪️ PDE-5 inhibitor:根據研究顯示,含有這類成分的藥物(包括犀利士及威而鋼,你沒看錯,威爾鋼可以用來緩解高山症!)可降低高海拔肺水腫的發生率,不過可能副作用包括頭痛、暈眩、熱潮紅……等,在服用前一定要經過專業醫師評估,不可擅自用藥。
得了高山症該如何急救與緩解?
明明已經事先作好防範,爬山爬到一半時卻仍然感到不適,判斷出現高山症狀時,該如何自救或照護他人呢?你可以:
- 使用事先準備好的藥物、加壓袋、氧氣瓶。
- 盡量別讓患者睡著,因為睡眠時的低氧現象反而會讓病情加重。
- 無論症狀多輕微,都不應繼續前往海拔更高、不易下撤或救援的地方。
- 先休息,減少氧氣耗損,如果症狀未能獲得改善,則應立即下山。
- 如果隊友出現高山症狀,應須持續追蹤他的身體情況,請不要以「你就先在這好好休息,我們繼續向前」為由,單獨留他一人於登頂途中。
- ※記住藥物只能做為應急使用,雖然能夠暫時緩解不適症狀,但如果沒有專業高山醫療背景,很可能無法準確判斷病況,因此建議一旦出現不適,一定要盡早下山。
※服用止痛藥,但不能含有阿斯匹靈,因為阿斯匹靈會降低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可能導致視網膜出血。
高山症大小Q&A
關於高山症的基本常識與應對方法大致如上,接著再為大家整理幾點常見Q&A,讓大家在登頂之前能夠做好更萬全的準備!
- 高山症可以訓練嗎?
- 與其說訓練對高山症狀的耐性,不如說訓練對海拔高度的適應力、心肺耐力與肌力。
你可以先試著挑戰中海拔高度的區域,另外可以透過運動訓練心肺、負重、呼吸調整、柔軟度及肌耐力,像是核心運動、慢跑、深蹲、游泳、重訓都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從日常習慣開始做訓練,比方說改騎自行車上班或以步行取代電梯。 - 高山症會造成後遺症嗎?
- 若沒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高山症狀,輕、中度的急性高山病可能會演變成高山肺水腫或高山腦水腫等重度高山病,往後也可能造成暈眩、神經性退化、神經性損傷或定向力障礙……等後遺症。
- 高山症看哪一科門診?
- 出發前可以諮詢旅遊醫學或家庭醫學科門診,由專業醫師診斷評估體質與應注意事項,請醫師開立預防用藥物。如不幸出現高山症狀,也請先掛家庭醫學科,醫生診斷後會再將病患轉至應對的門診。
- 關於高山症,還有什麼想提醒大家的嗎?
-
- ▪️ 再次提醒患有慢性病及其它特殊症狀(例如裝設器官支架)的人,在登山前務必諮詢醫師建議,根據身體狀況調整登山規劃與用藥。
- ▪️ 心理建設也是很重要的,行前可以先預設突發狀況的應對措施,登山途中出現任何不適現象則應先假設為高山症,不要緊張或是害怕告知他人,直到證明為其他問題為止。
- ▪️ 高山的收訊不好,也很少方便充電的落點,建議將手機調整為飛航模式、到有訊號的地方再使用手機較省電。如果真的沒有訊號,可以播打緊急求救電話112。
總結
本次的介紹就到這邊結束啦~面對大自然應當抱持謹慎與敬畏的心,在挑戰的過程中切記不要輕忽任何初期不適症狀,當發現自己或隊友出現疑似高海拔疾病症狀時,可以參考這次介紹的應對方法,千萬不要逞強,免得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或下撤機會,希望大家都有個圓滿的攻頂之旅!
🦵想要攻頂,你還需要練就強健的活動力!🦵
【2023年度人氣鈣片推薦】補鈣保健食品推薦TOP15,你不能不知道的骨骼增強秘方!
【SUNTORY三得利】健鈣立網路評價好嗎?選擇它,讓你有骨氣,走出健康精彩人生!
肌少症可以治療嗎?肌力衰退不要怕,正確的飲食+適量的運動,讓家中的長輩遠離肌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