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不耐症(Alcohol Intolerance)指的是由於遺傳上的缺陷,影響到身體代謝酒精的能力。所謂「酒量沒有強弱之分,喝酒的人卻有體質之別」,這篇文章會帶大家了解酒精不耐症的成因,並提供簡單的測試方法與計算公式。在出門赴約應酬以前,不妨先花點時間,了解一下今天的內容吧!

有些人天生缺乏解酒的基因


當酒從嘴巴進到肚子裡面,大部分的酒精成分首先會被腸胃吸收,再進入血液循環裡流動。酒精經過肝臟時,會經過兩個步驟加工,最後被分解排出體外。

第一個步驟登場的是「乙醇去氫酶(ADH)」,這是一種位於肝臟的酵素,負責把酒精的成分「乙醇」分解成「乙醛」。乙醛不僅是一種危險的致癌物,也會麻痺大腦與感官,當乙醛在體內的累積濃度過高,就會造成臉紅、心悸、嘔吐等喝醉的症狀。

當然了,身體總不會放任毒素留在家裡面,「解毒」的步驟也會同時進行。這個階段需要的酵素叫做「乙醛去氫酶(ALDH2)」,它能將有毒的乙醛分解成無害的乙酸(也就是醋酸)。乙醛變成乙酸之後,就能被身體代謝掉了;而這時乙醛在體內的濃度逐漸降低,也會讓醉酒的不適感逐漸消失。

上面提到的兩種酵素,都會受到基因遺傳很大的影響。簡單來說,在我們身上有「喝醉的基因」和「酒的基因」兩個種類,而所謂的酒精不耐症,就是因為缺乏醒酒解毒的基因所引起的。缺乏解酒基因會導致酒精不耐症,這在亞洲人身上比較常看到,尤其在台灣就占了接近一半的人口比例。

遺傳也可能影響酒後的行為


酒量不只分強弱而已,下次和朋友喝酒時不妨仔細觀察一下,即使是酒量好的人,喝完酒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有些人雙頰泛紅,但是意識很清楚,喝再多都有辦法一直保持在微醺狀態;而有些愛拼酒的人當下完全沒有喝醉的跡象,幾個小時後大家要解散了,才發現他一個人偷偷跑去廁所吐。

會有這樣的差異,其實也跟上面提到的基因有很大的關聯喔。依照醉酒和解酒兩種基因的活躍程度,我們可以把喝酒的人分以下3種類型:

醉酒基因X,解酒基因○


這樣的人就是俗稱的「海量」,即使酒一杯接著一杯下肚,也不容易感到醉意。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本身就缺乏醉酒基因,把乙醇代謝成乙醛的速度很慢,緩慢製造出來的乙醛,又一下就被正常運作的解酒基因給分解掉了。

這些人喝起酒來,可以說是最安全也是最危險的。由於喝酒的當下一點醉意都沒有,所以很容易就會酒精過量,酒精過量的後果,輕則像上面說的,解散後找個地方吐一吐就好;重則造成酒精依存、酒精中毒,並且持續對肝帶來傷害。酒量好的人不代表健康就不受影響,因此理性飲酒對他們格外重要。

醉酒基因O,解酒基因X


這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酒精不耐症,身體缺乏代謝乙醛的酵素。他們代謝乙醇的能力跟一般人差不多,但是卻沒辦法及時處理代謝完產生的毒素。想像一下肝臟處理到一半的有毒物質在身體裡面亂竄,分別刺激到皮膚表層、心臟、肺部和大腦,就會發生臉紅、心跳、呼吸急促、意識模糊的醉酒症狀。

順帶一提,酒精不耐症嚴重的人,連外用酒精噴到皮膚都會變得紅紅的,甚至聞到酒的味道就會有點不舒服。在酒席上周遭的人一定不敢強迫這樣的人喝酒,卻有可能以欺負「酒量差」的人為樂。提醒大家,無論是酒量差還是完全不能碰酒,原因都一樣出在天生的基因遺傳,強迫灌酒都是非常要不得的行為喔。

醉酒基因O,解酒基因O


無論是不易喝醉(缺少醉酒基因)還是酒精不耐症(缺少解酒基因)的人,都屬於一種基因上的缺陷。而酒量不特別好也不特別差的人,才是沒有缺陷的狀態。兩種基因完備的人會喝醉微醺,但是毒素不易累積;既能品嘗酒的美味,又比較不必擔心會飲酒過量。因此,說他們是最能理解飲酒樂趣的族群也不為過。

如果換個方式理解,一般人在喝酒的時候,酒精應該要「有進有出」,既被身體吸收,最後又能順利排出體外。酒量好的人是「慢進快出」,身體一開始吸收酒精的速度就很慢,所以在飲酒的當下不容易醉;酒精不耐症的人則是「快進慢出」,酒精一下子就融入體內,卻遲遲沒辦法排出去。

酒精不耐症OK繃測試


除了直接喝酒以外,要怎麼知道自己對對酒精敏不敏感呢?你可以將70%消毒用酒精噴在OK繃的黏貼面,並貼在最薄最軟的上臂內側皮膚,等待7分鐘讓酒精滲透進皮膚,再拿下OK繃。如果拿下OK繃時皮膚表面變紅的話,就表示你可能有酒精不耐症,不適合喝酒喔。

計算酒精濃度,幫助掌握飲酒量


事先知道自己自己喝第幾杯還算安全、第幾杯開始比較危險,遇到難以拒絕的社交場合,才有辦法掌握恰當的飲酒量。你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喝酒後的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再參考對照表:

血液酒精濃度(%)=(飲酒毫升數×酒精度數)/(體重公斤數×833)

血液酒精濃度(%) 參考飲酒量 特徵
清醒期(0.03~0.05%) 啤酒(1瓶以內=600毫升)
日本酒(1合以內=180毫升)
單份威士忌(1杯=30毫升)
◆適合小酌程度
◆皮膚變紅
◆感官稍微遲鈍
◆超過0.03%就構成酒駕
微醺期(0.06~0.10%) 啤酒(1到2瓶)
日本酒(1到2合)
單份威士忌(2到3杯)
◆開始感到醉意
◆思考與自制力下降
◆體溫上升、心跳加速
酩酊初期(0.11~0.15%) 啤酒(3瓶)
日本酒(3合)
雙份威士忌(3杯)
◆講話聲音變大
◆情緒容易激動
◆站立不穩
酩酊期(0.16~0.30%) 啤酒(4到6瓶)
日本酒(4到6合)
雙份威士忌(5杯)
◆難以正常思考與交談
◆呼吸加快
◆頭暈、嘔吐
爛醉期(0.31~0.40%) 啤酒(7到10瓶)
日本酒(7到10合=1升)
威士忌(1瓶)
◆無法自行站立
◆意識矇矓
◆喪失語言能力
昏迷期(0.41~0.50%) 啤酒(10瓶以上)
日本酒(1升以上)
威士忌(1瓶以上)
◆完全喪失意識
◆大小便失禁
◆呼吸頻率變慢、力度加深
◆有生命危險

舉例來說,體重50公斤的人喝下一罐酒精濃度5%的330毫升啤酒,套入計算公式就是(330×5)/(50×833),結果大約是0.04,還能剛好維持在清醒期的狀態。

另外,這個表格是以酒精代謝正常的成年男性為標準製作的,女生或者有酒精不耐症的人,把對照表的結果往上加一級會比較安全喔。

最後

今天的文章當中,我們知道了酒精不耐症是一種天生的基因缺陷,就算後天想練酒量,也只是加重身體的負擔罷了。如果身邊的人出現疑似酒精不耐症的情況,那切記不能強迫他喝酒;而如果你自己就有酒精不耐症,那不僅自己要時時把握分寸,主動迴避某些交際場合,有時也是利大於弊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