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吃藥?」小編身邊有一位過動兒的媽媽,孩子雖然才幼稚園,但過動症的症狀已經非常明顯,在學校時常和同學吵架,媽媽去接她的時候,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是跟朋友手牽手走出來,自己的孩子卻總是和老師一起走出來,讓她不免會心疼,覺得孩子是不是因為過動症而導致他交不到朋友?
因此最近小編時常聽見她在煩惱要不要讓孩子接受藥物治療,但是孩子這麼小就吃藥好嗎?
會不會一吃就要吃一輩子?
今天小編就要來告訴你過動症除了吃藥還有什麼治療方式!
目次
如何評估孩子是過動兒?
「我要如何判斷我的孩子是有過動症還是純粹精力旺盛?」
相信有不少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畢竟孩子在孩童時期不免頑皮,且通常都比大人要來得精力充沛,那我要從什麼地方來判斷我的孩子是不是有過動的症狀呢?
由於目前並沒有任何一種測驗是可以一測就知道孩子是否為過動症,因此醫生必須透過種種檢查、觀察、談話等方面來評估,但在要帶去給醫生評估之前,家長也要先對孩子的症狀做觀察!
首先,過動分為3大類症狀,缺乏專注力、好動、衝動,以下就依這三種症狀再來細分:
家長評估
缺乏專注力
- 粗心大意、不注意細節
- 心不在焉,左耳進右耳出
- 注意力無法持續
- 無法完成交代的事項
- 逃避或排斥需要專心的工作,如:做功課
- 常忘東忘西,把東西弄丟
- 容易被外界吸引而分心
- 需要被提醒才會完成每天要做的事
好動
- 無法安靜做好,會動來動去
- 無法持續坐在一個地方,會離開座位
- 在不該亂動的場合會亂跑
- 無法安靜地玩遊戲
- 話太多
衝動
- 會插嘴、打斷別人的話搶先回答
- 沒有耐心,不能等待
以上1、2中的症狀若符合6項,且這些症狀出現在不只一種場合,並持續超過6個月,還伴有學業、人際、行為、情緒等影響時就建議要尋求專業醫師來協助評估及治療!
醫師診斷
如果家長經過以上的方法確認孩子是有過動症的可能性後,建議就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來改善孩子的狀況。
DSM-5診斷準則
醫生主要會依照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所出版的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來做初步的診斷。
與父母親對談
與父母親或養育者對談,瞭解孩子平時在家及外出時的行為表現、與同儕的相處狀況等,對照診斷準則來評估孩子為過動症的可能性。
收集客觀評論
由於有些孩子在家中並無過動症的症狀,而到了學校症狀才會變得明顯,因此從老師給孩子的評價來判斷也是很重要的,可從孩子的聯絡簿中得到的客觀評價來當參考。
直接與孩子接觸
診斷過程中,醫生會透過孩子回問題的態度、行為來觀察,但由於有些過動症的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下會有不同的反應,因此與醫生對談時的結果不能作為直接確診的依據,還必須再接受一些智能測驗等心理方面的檢查。
治療的重要性
然而有些家長會認為:「過動不就是比較好動而已,長大之後就會自然好了吧?不用特別接受什麼治療喇!」而忽略了過動症接受治療的重要性。但當錯過了治療,疏忽了孩子的狀況,讓孩子在同儕之間得不到認同感,就將會造成孩子產生強烈的自卑感,造成孩子的二度傷害,得到憂鬱症等心理方面的疾病。
那過動症的孩子到底應該接受什麼治療呢?
一定非得吃藥物控制才行嗎?
其實治療過動症的目的在於讓過動症的孩子瞭解自己的狀況,進而能控制自己的行為,達到改善他人對自己的接受度,提升自信,並且能交到朋友,與他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在非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不使用藥物從孩子的行為教導來改善狀況。
行為治療
環境調整
在不使用藥物治療的情況下,可以先從孩童周遭的環境調整開始,無論學校或家中,盡量減少會造成孩子感官刺激不必要的物品(如:牆上的海報等),製造一個讓孩子可以專注於作業,或當下應該完成的事的環境。
另外,透過瞭解孩子生活中的困難來進行改善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對於集中力不足的孩子,則幫他制定以10~15分鐘為一個單位,在這期間不能分心要好好做一件事,並且使用集點換獎勵的方式,讓孩子能有改善自己行為的動力!
社交技巧訓練social skills training(SST)
由於過動症的孩子無法完全自我控制自己的行為,也較不會配合他人的指示行動,因此就需要特別加強練習,才能讓孩子能融入團體生活。
父母訓練parent training
除了過動症患者本身需要改善外,父母親也需要能理解孩子的難處,並且學習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態度對待孩子,讓孩子能在保有自信心、不自卑的狀態下學習。
飲食改善
飲食雖然並非造成過動的主因,但孩子所吃的食物確實會影響情緒及行為,像是高蛋白的食物可以幫助製造腦內的神經物質,避免血糖突然升高而造成過動的現象,因此可以多攝取;而大量攝取糖類則會導致血糖急速升高,胰島素因而大量分泌,就會使人感到疲倦、無法專注。而糖跟蛋白質都是我們平時一定會攝取到的營養素,光是這2種營養素的多寡就足以影響過動症的症狀了,可見飲食對於改善過動症有多麼地重要!那究竟過動的孩子適合吃什麼來改善呢?小編馬上就帶你來看看!!
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是神經傳導最重要的元素,有能夠維護神經、幫助代謝等功能,其中又以維生素B6最為重要!若孩子缺乏維生素B6就容易會躁動、易怒、疲倦然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應該要補充維生素B6來避免產生過動的現象。
鐵與維生素C
鐵除了是協助人體造血的元素外,也是多巴胺的合成酶之一,而多巴胺分泌不足就是過動症的原因之一,因此補充鐵質有助於多巴胺的吸收。而維生素C則是能促進鐵的吸收,有助於協調腦內多巴胺的分泌,促進神經系統正常操作。
鎂與鋅
鎂有舒緩肌肉緊張、維護神經與調節心律的功能,因此若體內的鎂不足就會使得神經細胞容易受刺激,情緒容易激動;鋅則可以幫助大腦對多巴胺的反應更敏銳有效率,讓孩子能較容易將注意力集中。
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主要成分,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含有蛋白質,而同時蛋白質對於血糖急升造成的過動現象也能有所改善,能夠穩定血糖,減少血糖過高的情形。
Omega-3
Omega-3是人體的必需脂肪酸,但人體卻無法自行合成,必須從飲食中攝取。它有益於保護心臟、控制血壓、降膽固醇等,且能促進兒童腦部發育,提高專注力、學習力,以降低過動、衝動等行為問題。
延伸閱讀:吃魚油卻不知道Omega3!Omega3是魚油裡最重要的成分!還可以從植物中攝取?
飲食禁忌
以上5種食物是患有過動症適合多加攝取的營養素,可以有助於改善過動的現象,而以下3種類型的食品則應敬而遠之,避免惡化過動症的症狀!
單醣類碳水化合物
單醣類碳水化合物會使血液內的葡萄糖迅速升高又下降,血糖值不穩,就容易造成情緒的起伏不定,因此應避免糖果、白麵包、甜品等提供人體能快速吸收單醣類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食品添加劑
經研究指出,食用含人工色素、防腐劑的食物容易使孩子的集中力下降,因此家長在挑選食品時應多加注意!
咖啡因
咖啡因能使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增加警醒度、降低疲勞與短時間提高注意力,但若長期攝取與過度使用則會容易造成依賴,且過度興奮也會間接造成失眠,影響孩子的作息正常。
多運動
運動不僅能增加腦部的血流量,也能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幫助改善過動的症狀,因此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到戶外走走,或者帶孩子一起游泳、打球等增加孩子的運動量!
藥物治療
雖然使用藥物治療是最快有效且最省事的方式,但小編認為選擇讓孩子吃藥應該要是最後一個手段,若上述的方法都已經試過卻都沒有改善的話再來考慮用藥,絕對不會是優先使用的治療方法!目前臺灣衛福部核准的藥物有兩類:一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像是利他能(Ritalin)、專思達(Concerta);二是非中樞神經興奮劑,如:思銳(Strattera)。
你可能會跟小編一樣感到疑惑為什麼孩子已經動不停,沒辦法安靜下來了還要讓他吃興奮劑?!其實,過動症的孩子雖然行為好動,但大腦的活性卻是較低的,因此使用利他能這類的藥物就能活化大腦,讓腦中的激素達到平衡,使得症狀得以緩解。
那既然藥物可以直接有效地達到改善的效果為什麼不建議直接用藥呢?這是因為治療過動症的藥物通常會引起沒有食慾、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失眠、噁心嘔吐、體重下降等副作用,因此,醫師在評估是否讓孩子用藥時就必須更加謹慎小心。
如何對待過動兒?
然而除了過動的孩子需要接受適當的治療外,父母親、教育者本身也必須學習該如何對待有過動症的孩子,才能避免讓孩子產生不如別人的自卑感!
使用具體的表現,讓孩子能輕易得瞭解指示
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來說,只用口頭的方式告訴他該做什麼,孩子可能很容易就會遺忘,因此可以配合文字,列出像代辦事項的表格等方式,讓孩子能留下深刻印象,並清楚瞭解自己該做什麼。
讓孩子瞭解自己的長處及弱點
每個孩子都有擅長及不擅長的領域,讓孩子清楚認知什麼是自己不擅常的,就可以進一步教導他當遇到這類困難時該怎麼面對,而非逃避。
讓孩子在他喜歡的領域盡情發揮
過動症的孩子通常都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時,注意力會變得驚人地集中的特徵,因此家長可以盡量讓孩子在自己擅長且喜歡的領域發揮,藉此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不要吝嗇,要多讚美、鼓勵
有些過動症的孩子在接受治療前會被誤解為「教不會的孩子」,造成孩子產生自卑感,因此對於這類的孩子就應該在他做得好的時後馬上給予他鼓勵和讚美,建立他的自信心。
孩子做錯事時,清楚告訴他哪裡做錯了,要如何改善
當孩子做錯事時先別急著責罵孩子,而要先試著將孩子的情緒轉化為文字,可以問問他:「你現在是不是覺得很煩躁?」等等,讓他瞭解自己的情緒,再來一步一步分析是哪個環節做錯了,並且教導他下次再發生一樣狀況時可以怎麼解決。
先從短時間的集中開始學習
面對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可以先從訓練他短暫時間的集中力開始,例如若孩子只能專注15分鐘的話,每隔15分鐘就讓他休息去做別的事,注意力才可以重新集中。
總結
要治療過動症除了吃藥之外還可以透過
- 行為治療
- 飲食改善
- 多運動
等方式來改善過動的狀況,並且家長及教師該如何對待有過動症的孩子也是一大學問!希望你在看完本篇文章之後,對於該如何面對過動症的孩子有進一步的了解喔!